中國科研,也是一場政治實驗(20190119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9/01/13 16:55 點閱 17965 次

中國科研,也是一場政治實驗
Red Moon Rising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一群中國學生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為了國家長期的積弱要求改革,其中主要的訴求包含拋棄儒家思想、引進西方的船堅炮利,尤其是以代表民主及科學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打造一個現代化的中國。

民主科學不分家?

百年後的今日中國,在追逐大國的偉大航道上,或比百年前的那批學生更加執著堅定。本月稍早奔月成功的「嫦娥四號」,實現了世界首次的「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同時也是首次在月球的高緯度極地著陸,創下了以中國為名的世界第一。但有意思的是,「賽先生」的成功與「德先生」無關,而是資本、機構、和人才。

《經濟學人》數據指出,中國近年已花了數百億資金用於探索宇宙的暗物質和物理中的微中子,生物中的基因組和量子通信、再生能源、先進化材。《日經指數》和科學出版商愛思唯爾統計過去5年的1720萬篇研究論文,歸結出在30個最熱門領域中,中國的發表數量在23個領域獨占鰲頭──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仍是來自美國,但中國論文的品質也在躍升。

儘管威權政府有使用科學壓迫自己人民的歷史,而中國在遺傳醫學領域無視生命倫理和人權;在自主人工智能跟地球工程的研究,也讓人憂心它們會引發的毀滅性影響。但《經濟學人》也指出,優秀科研本身所必須遵循的「硬道理」,也可能將中國政治推向習近平主席所意想不到的方向。

優秀科研只能服理

專業知識、好想法和創造力不分國界;獨裁也無法改變科研所需要的批判思考、懷疑主義、實證主義;研究以團隊形式進行,可能涉及數十名科學家;國際會議的面對面接觸與科學交流合作,將讓符合學術倫理及國際規範。

從俄羅斯氫彈開發者薩哈羅夫後來對蘇聯的批判,到太空物理學者方天智後來領導的天安門抗議,真正的科學家對真理的執著將帶出一種道德力量,向壓迫真理、消滅自由的政治說不。從這個角度而言,全世界的「德先生」都在觀看習近平這場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要當科學的朋友,更要當真理的朋友。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19/01/12/how-china-could-dominat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