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擬高雄的「國富論」(游常山)

游常山 2018/12/18 14:45 點閱 2992 次

挾高人氣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其「高雄發大財」的論述,即將被驗證,繼「愛情產業」之後,近日又喊出「米其林餐飲產業群聚」,訴諸終端消費的食衣住行育樂與傳宗接代的「人性需求產業」,似乎合情合理可以幫高雄打出一條生路,但這究竟是否為拯救高雄總體經濟的特效藥?

我們不妨以資本主義的祖師爺,近乎三百年前蘇格蘭的經濟思想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來檢討高雄的發展系譜。很不幸的,台灣第三大城市經濟結構性轉型的問題,可能比想像的嚴峻。

高雄的工業基礎

南臺灣港都在漫漫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管轄下,其實只是以漁村旗津為主的低度發展地區;1895年日本殖民總督府引進現代化的軍港與電報、鐵路、郵局、棋盤式的都市道路等總體規劃後,高雄才脫胎換骨。

日治後期高雄更被定位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日後台灣光復隸屬經濟部管轄的所有國營事業,其實都是日本軍事政府在二戰以前就布局好的重工業產業鏈,國民黨在1945年到2000年這執政的半世紀,基本上是建立在這個重工業基本盤上的發展模式,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88年的「林園事件」與「後勁反五輕事件」,當時兵臨城下,高雄在抗議民眾的要求下,訂下石化工業逐步退出大高雄的時間表,以致三十年過去後的今天,日本人苦心孤詣規劃、國府戮力經營幾十年的「石化」、「鋼鐵」兩大棵盤根錯節的產業樹,毀於三任市長謝長廷、葉菊蘭、陳菊的所謂「高雄從產業城市變成生活城市」的大計畫,變成一個「產業空洞化」的城市。

損失無法彌補

無可厚非,凡市民都不喜歡廢氣和污水,尤其高雄曾經遭遇三多路的「全市大氣爆」恐怖工安事件,沒有人會怪三任市長想轉型改賺觀光財,但是當前夜市業態的觀光消費的金額太低,彌補不了重化產業全盤停擺的損失,於是高雄的新的錢財還沒有賺到,就得面臨舊的財富逐漸掏空的危機。

「中產階級向下沉淪」,淺薄的夜市文化的飲食消費,只能在內需市場討口飯吃,而謝長廷的「愛河夜景」、「城市光廊」,陳菊的「駁二碼頭」、「流行音樂中心」,在底層市民吃不飽的情況下,變成陳義過高的「何不食肉糜」的「超英趕美」的政治諷刺,連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也救不了陳菊,因為高雄人民說要發大財!

發大財不是一蹴可即,韓市長有錦囊妙計嗎?我提下面兩點建議:

1.服務業的文化要向首善區台北學習,台北接軌世界早,很多食衣住行育樂的服務業,早就是巴黎、東京的水準,分工細膩,服務專業,且價格有高CP質,一吃就成為主顧,例如,近年來台北沒落已久的、有百年發展史的大同區的大稻埕,獲得重生的經驗,就是典範,高雄有類似故事的鹽埕區,應可搬回來做做看。

2.發展一段高雄在地的服務業產業鏈,如南法葛拉斯的「鮮花香水產業」的商業模式,從鮮花栽植、花卉精油萃取加工、包裝、品牌,都一條龍掌控價值鏈,這樣上下游整合,同氣連枝,產業不易衰亡,加上政策引導適當,兩岸放棄敵對,高雄的基礎建設已經朝向觀光業調整多年,沒有理由賺不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