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敗選檢討 透露制度危機(拾穗)

拾穗 2018/12/03 18:07 點閱 2616 次
蔡英文總統在敗選後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photo by wikimedia)
蔡英文總統在敗選後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photo by wikimedia)

蔡英文總統在敗選後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也陸續有幾位閣員請辭,府院黨的檢討敗選行動一波接一波,不過距離敗選一週後,民進黨的檢討依然讓人看不透、摸不清。

黨主席蔡英文下台了,卻依然以總統身分巡迴全國,檢討敗選、慰問敗選人,完全就是一副「黨主席」之姿,這樣名實不相符的狀態,實在讓人很難接受蔡英文其實已經下台,代理主席林右昌也已經上任的事實。

有實無名的黨主席

民進黨內部的現象,也反應在民進黨所執政的政府。第一波下台的除了中選會主委陳英鈐之外,居然是北農總經理吳音寧,隨後才是三個部會首長,環保、交通跟農委會請辭,但是被視為主政的行政院長賴清德,跟選戰指揮的總統府祕書長陳菊,卻被總統挽留,當中各樣的考量都難以讓民眾理解,也難怪民進黨內不斷有中壯派立委發出雜音。

總統跟黨主席之間角色的衝突,正有如總統跟行政院長在目前職能上的扞格一般,按照憲法,總統只負責外交國防,內政由行政院長統籌領導,並對立法院備詢負責,但行政院長又是由總統任命,這當中的邏輯與權責矛盾,在執政黨一面倒大勝的時候,不易為人所看出,但在敗選當下,就很容易成為政敵拿來操作跟插針的縫隙。

制度為要

在敗選後團隊交相指責時,制度應是維繫平衡的最後防線。它能讓大家在一片混亂、群龍無首的當下,依然可以按著制度照章辦事,維持團隊運作不墜。可惜的是,蔡英文辭去黨主席,依然代表執政黨來檢討敗選之因,又以領頭之姿,要求行政團隊做出改變與改革,這種權責不分的領導方式,要能取得真正有效的檢討與問責方法,恐怕是緣木求魚。

強人政治一向是華人社會習慣的統治模式,就算進入民主化多年,各政黨依然期盼著明君降臨,似乎有了明君問世,就可以不顧黨內窠臼,不問民間疾苦,瞬間就能開天闢地。因此,雖然我們早就知道制度有缺失,了解權責並不對等,依然放任這樣的制度一路擺爛脫序,直到再一次的敗選,讓我們不斷面臨著制度的脫軌。

改革時機要把握

檢討敗選,勢必會引來各樣的勢力競逐,也難以在這樣的時機點,做出有序的改革。因此在現實的當下,談制度改革已經是不可能,但是我們必須點出,蔡英文曾經被視為最不像民進黨的民進黨主席,藍營的韓國瑜也被認為是最不像國民黨的改革者。這些人其實都有著改革的先天條件。

天降人才不難,真正困難的是抓住改革的時機,用領導的聲望去率眾改革原先的制度,可惜的是,蔡英文錯過了這個黃金時刻,現在只能期待接下來,再獲聲望高峰的領導人,要記得把握改革的關鍵期,切莫再以為聲望可以永遠維持,只有制度才可保證政黨運作最基本的公正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