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何去何從? 學者激辯「新三不」

鄭吉峻 2018/11/08 10:01 點閱 17432 次
馬英九基金會邀集專家學者,就兩岸政治、國際外交、國家安全、經濟及社會等方向提出論述。(photo by醒報記者鄭吉峻)
馬英九基金會邀集專家學者,就兩岸政治、國際外交、國家安全、經濟及社會等方向提出論述。(photo by醒報記者鄭吉峻)

【台灣醒報記者鄭吉峻台北報導】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馬英九基金會邀集專家學者,就兩岸政治、國際外交、國家安全、經濟及社會等方向提出論述。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朱新民提出「新三不」,作為兩岸關係之解套,包括不使用武力、不推動台獨、不排除統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則建議,兩岸關係必須建基於互信,才能帶領台灣走向安全的道路。

馬習會至今屆滿三周年,馬英九基金會7、8日邀集專家學者,就兩岸政治、國際外交、國家安全、經濟及社會等方向提出論述,盼能為兩岸延續和平交流與互利雙贏。

國家目標與兩岸關係

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認為,國家目標有三,包括和平環境、主權尊嚴、繁榮發展,而馬習會有利國家目標的達成。他說,國家並不需要擔心外力對和平環境和主權尊嚴形成威脅,政府只需善用形勢,對內把經濟整頓好,對外增加影響力即可。

趙建民將兩岸關係分為「和解模式」及「衝突模式」,若兩岸和解,台灣非但不需要面對解放軍的武力威脅,中華民國主權更能在國際上得以積極擴張,投資環境及邦交國數量也較為穩定。

兩岸保持溝通管道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杰表示,兩岸關係變化與國際形勢相關,可分為「外部結構」與「兩岸關係」。外部結構部分,蔡東杰表示,兩岸為美蘇兩強於冷戰時期所建立的緩衝區,在後冷戰時代,台灣與中國應尋找自己的兩岸關係。

蔡東杰認為,兩岸衝突始於國共內戰,必須從衝突走向和平,其中包括四個階段。首先必須凍結衝突,其次建立信心,再來尋求倡議,最後達到和平共識。

至於未來是否會有兩岸高峰會?蔡東杰說,形式可能是「兩韓式高峰會」,但若只是將黨對黨的國共論壇,升級為國家的國共論壇,「其實沒什麼意義。」他說,若國內藍綠不先達成共識,「兩岸何來共識?」。

凝聚內部共識

美利堅大學亞洲研究理事會主席趙全勝認為,中國經濟將持續成長,並尋求兩岸統一、反對台獨;美國總統川普則會續打台灣牌,在經貿、戰略及外交上牽制中國;蔡政府將更往「去中國化」、「台獨」方向前進,建議兩岸溝通渠道應保持暢通。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表示,台灣社會必須凝聚內部共識,包括在國家、民族、文化上的認同,只要台灣能參與國際社會,不管用什麼名稱都行,台灣人自己知道是中華民國就好。

他也建議,中國與台灣應要不分彼此,台灣在文化上也要建立「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不要再受限於一國兩制,並以和平代替戰爭,求同化異。

兩岸關係解套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朱新民則提出「三不」,作為兩岸關係之解套,包括不使用武力、不推動台獨、不排除統一。朱新民說,不使用武力別於不放棄武力,現在兩岸雖處於和平狀態,但這種和平趨近戰爭狀態,台灣應保有危機意識,而台獨也不應成為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選項。

朱新民認為,中國的對台政策基本上不會在中國內部產生分裂衝突,反觀台灣的中國政策導致自己內部產生分歧。他呼籲民進黨應提出超黨派的中國政策,並放下「政黨中心主義」。

中國政策辯論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表示,兩岸關係上,中國主張「一個中國」政策,民進黨則強調,台灣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經濟實體,而國民黨則是兩者都要。左正東認為,做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經濟實體,必須有實力作為基礎,並須符合各方利益;但兩岸目前只看到實力變化,未見任何在利益上的變化。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在結論中建議,兩岸關係必須建基於互信、建立民族認同及有效溝通,呼籲國、民兩黨應舉行中國政策辯論,帶領台灣走向適切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