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沙之手 美國制裁伊朗(蔡又晴)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18/05/09 17:53 點閱 5107 次
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當中,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政權成功避過這一波反政府浪潮。(網路截圖)
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當中,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政權成功避過這一波反政府浪潮。(網路截圖)

川普撕毀了「伊朗核子協議」(Iran nuclear deal),在美國的棄約行動中,以色列率先支持,這個部分值得特別關注,首先美國為什麼要制裁伊朗?

作為波斯灣地區的大國,伊朗除了國土跟人口舉足輕重之外,它跟其他波斯灣回教國家其實相當格格不入,唯一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政權,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當中,成功避過這一波反政府浪潮,但過去波斯灣的國家當中,卻有許多國家陷入了民主運動帶來的動亂跟內戰,紛紛變成失敗國家(Failed state),如敘利亞、伊拉克、葉門。

對伊朗來說,如果能夠藉此機會削弱遜尼派國家的實力,當然就能交換到自身的安全,畢竟伊朗還跟伊拉克打過8年的兩伊戰爭,因此伊朗大力支援這些周邊國家當中的什葉派反抗軍。

伊朗最頭痛的國家

這讓兩個國家對伊朗痛恨非常,一個是沙烏地阿拉伯,一個是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的南方鄰國葉門,因為內戰關係導致遜尼派政府倒台,叛變的什葉派青年運動組織,動輒就用飛彈攻擊沙烏地阿拉伯,讓沙國十分惱火,卻又無法全面動武殲滅葉門的叛變組織。因此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朗非常感冒,因為射向沙國的飛彈,產地全都來自於伊朗。

另外一個超討厭伊朗的國家就是以色列,談以色列必須先談它的北方鄰國黎巴嫩,黎巴嫩國內基督教跟伊斯蘭教勢力相當,在黎巴嫩境內伊斯蘭教遜尼派跟什葉派並存,地中海沿岸地區是以遜尼派為主,南部靠近以色列的地區是以什葉派為主。

黎巴嫩在1975年因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失去均衡,爆發激烈內戰,讓黎巴嫩成為失敗國家,內戰影響到現在都還沒有平息,反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趕到了黎巴嫩,另外,黎巴嫩南部的什葉派真主黨,則是遵奉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為精神領袖,以建立伊斯蘭政府為口號,要消滅以色列國,讓黎巴嫩南部成了反以色列國大本營。

以色列腹背受敵

對以色列來說,要應付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騷擾,同時還要防備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隊隨時可能對以色列攻擊,這樣時不時的攻擊騷擾,再配合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反抗運動,以色列軍隊跟警察是疲於奔命,因此以色列不斷暗中派出戰機轟炸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基地,就是要防止伊朗勢力繼續往西擴張到以色列。

所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才會一而再地在國際各種場合,揭發伊朗還在製造核子武器的各樣證據,如果對比美國先前決定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到耶路撒冷,就能看出川普對以色列的大力支持,因為耶路撒冷其實內部勢力複雜,伊斯蘭教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地,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將首都移到耶路撒冷,對伊斯蘭教跟周邊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都十分敏感。

非人道戰爭恐增加

川普撕毀「伊朗核子協議」之後,除了經濟制裁之外,以色列一定會加倍對敘利亞跟黎巴嫩的親伊朗勢力攻擊,迫使伊朗的勢力往東縮,同時沙烏地阿拉伯也會對葉門持續進攻,迫使伊朗的勢力縮回北邊。

但問題是以色列跟沙烏地阿拉伯的作戰方式,肯定不會接受聯合國制約,因此近來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隊葉門等地的轟炸,都造成了大範圍的平民死傷,衍生的人道危機十分嚴重,而且受害平民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援。

川普的策略是要壓制伊朗,但是手段跟成本轉嫁到了其他國家,再委由代理人以色列跟沙烏地阿拉伯來協助扮演黑手,這樣不計道德的現實行徑,雖然在美國的策略中算是合理,卻少了道德感的約束,恐激起更多反美的報復跟恐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