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法人化完全自主 經費恐需自籌

楊蕓 2018/05/08 08:42 點閱 15717 次
國立大學在教育部的監管下越來越趨同,多位校長倡議「大學法人化」,讓經費、用人、行政等能完全自主。(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國立大學在教育部的監管下越來越趨同,多位校長倡議「大學法人化」,讓經費、用人、行政等能完全自主。(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國立大學在教育部的監管下缺乏特色,多位校長倡議「大學法人化」,讓經費、用人、行政等完全自主。但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坦言,學校憂心法人化後政府經費縮減,募不到款的大學勢必調漲學費支應,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表示,雖支持大學行政自主,但細節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畢竟每次傳出學費調漲,民間就強烈反彈,政府為了選舉也不敢調。」

法人化多次胎死腹中

目前國立大學隸屬教育部,受限政府機關之人事、會計、預算、採購等法令限制,影響大學學術發展及競爭力。例如:學校用人必須依照公務人員等相關法令,無法彈性進用學校所需之人才;預算必須每年編列,無法配合校務發展長期規劃。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受訪時感嘆,台灣的大學根本是「教育部大學」,什麼都要管,限縮自主的發展空間。

所謂的大學法人化,意指大學與政府之間為契約而非監管關係,政府減少對國立大學的管束,在經費、用人、行政都能自主。然而,大學法人化早在30年前就在倡議,卻總是「只聞樓梯響」,今年初,高教司長李彥儀再度拋出大學法人化議題,加上近期台大、陽明大學等校長遴選案風波,因教育部握有人事核聘權惹議,法人化再次受到熱議。

憂心經費減少

法人化雖讓校方在人事聘用、學費調漲、設備採購等鬆綁,但當大學脫離教育部的監管後,政府給國立大學的預算恐怕也會因此減少,學校必須募款自負盈虧。柯志恩受訪時表示,「畢竟教育部給大學經費,學校就要聽教育部的話,這樣永遠辦不出特色,」法人化後政府投注經費減少,大學勢必調漲學費支應,「但每次一說要調漲,民間就強烈反彈,政府為了選舉也不敢調整。」

支持法人化的張瑞雄也坦言,教育部投注的經費變少就是最大阻礙,畢竟台灣企業捐款給大學的風氣沒有像外國那麼興盛,學校靠募款、產學合作等經營非常不容易。此外,日本大學法人化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經費不足導致學校必須大舉裁員,引起基層反彈,張瑞雄強調,「除非我們像歐洲國家一樣,高教公共化經營,不然大學就必須獨立、成長,辦校不能永遠只靠政府。」

漸進式減少依賴政府

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受訪時也表示,高教應走公共化還是市場化仍是台灣高教政策的矛盾之處,「站在教育部的立場,放手給大學自主經營,當然就有責任自負盈虧。」他認為,法人化後,教育部仍應給大學經費,但可漸進式減少,逐步降低大學對政府的依賴,「不過,結構問題在於國立大學太氾濫,稀釋國家經費分配,唯有讓國立大學數量減半才能解決,但我相信沒有教育部長敢做。」

張瑞雄則建議,教育部應先開放部分學校法人化,並漸進式減少經費投注,「學校可以和教育部簽個契約,例如前5年經費補助不變,第6年再開始逐年減少,」他強調,畢竟不是所有大學都有條件在法人化之後生存,政府也不應強迫所有大學在修法後,要立刻改成法人經營,「但法人化改革不能因這些疑慮而停滯,總要跨出第一步。」

1
大學法人化的變革與疑慮。(製表:楊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