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董背後的荒謬政商邏輯(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8/01/30 07:58 點閱 1967 次
台灣大企業的獨董特殊的人選設定思維,給人找政界門神的想像,也是企業協助下台政黨人才養老的機會。(photo by 台灣大哥大)
台灣大企業的獨董特殊的人選設定思維,給人找政界門神的想像,也是企業協助下台政黨人才養老的機會。(photo by 台灣大哥大)

雖然台大選校長是家務事,但看見管中閔擔任台灣大哥大獨立董事的爭議,我倒是忍不住想跳出來說說獨董的問題。

獨董成政界門神?

「獨立董事」是因上世紀有很多新聞將大公司陷在金錢遊戲的骯髒面曝光,因此而生的概念,是一種為公司治理帶進課責(accountability)力道的制度;因此,獨立董事的重點是「獨立」,既非市場派,也非公司派,必須與公司沒有明顯的利益糾葛,財金或是經營專業背景的人最適合擔任。

然而,獨董目前在新聞上給人民的印象有二:其一,月薪豐厚;其二,很多退下來的財金系黨官都會受邀擔任,而獨董真正要制衡公司治理偏差的角色,反而達不到目的!或許,我要這樣說,台灣大企業的獨董特殊的人選設定思維,反而給人找政界門神的想像,並給予企業協助下台政黨人才養老的機會。

或許,對於本來就喜歡建構政商人脈的公司老闆,找「官學」兩棲的財經人當然是首選,一方面或許真的可以在公司經營上幫上忙;另一方面,多一個政府背景的大人物在董事會裡面,與政府的「管制-被管制」關係就不會太緊張,因此,獨董的課責設計,反而成為公司回應政府公共政策課責的一手好棋。

無法迴避的倫理說

事實上,個人有類似的經驗,倒不是企業獨董,而是公部門廉政委員會的外部委員,或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研考委員會的外部委員。當然,這比喻就拿錢多少來說真是差太遠,不過就外人進入體制,用專業發聲的角度來看十分類似,擔任這種無給職的經驗,關鍵還是長官的心態,與專業關連性不大。

其實不論甚麼部門談組織的治理,到後來只能談「倫理」(ethics)的時候,就知道人們面對自己的貪婪,碰到束手無策的瓶頸了;隨便上網搜尋獨董的討論,最後很難不會談到企業倫理,這也代表人類想用制度來矯正自己的貪婪,卻很難不碰壁,因為制度也是人設計的,人還是比制度聰明,人性還是趨於下流。

最後,對應獨立董事爭議所鋪陳的台大校長之爭,局外人要讀懂台灣獨董制度設計背後的政商荒謬邏輯,或許才是從公共利益或政策的角度好好關心與檢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