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席捲世界 台灣一例一休爭什麼?(20180121 人物現場-陳業鑫)

陳業鑫 2018/01/21 18:31 點閱 70441 次
文學詩歌、工匠藝術、宗教哲學等是AI做不來的,因為AI無法創造出「美感」,也是人類獨特的追求。(photo by Youtube截圖)
文學詩歌、工匠藝術、宗教哲學等是AI做不來的,因為AI無法創造出「美感」,也是人類獨特的追求。(photo by Youtube截圖)

主題:從工業4.0看我國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困境
地點:國立台北大學
講師:陳業鑫(業鑫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文字整理:孫啟梅

工業4.0可以先從非工業4.0來定義,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就有手工業,通常附屬於農業底下,如將收成的黃豆加工成豆腐、豆漿,只要是把原物料加工成另外一項產品就可以算是工業,所以不是工業革命之後才有工業。

工業4.0人力漸少

但工業1.0是指人類最早脫離獸力、人力之後,如挖取地下的煤礦,透過蒸汽機轉換,這就是工業1.0。工業2.0是生產線的出現,即大量生產、組裝,能源從蒸氣轉換成電力。

而工業2.0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車產業,美國是眾所皆知的汽車大國,亨利‧福特發明了生產線的概念,大大改善汽車製造的流程。電力方面,則有直流電、交流電的戰爭,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他的電力系統現今其實很少被運用,因為是直流電;但真正設計現代電力系統(交流電)的人是特斯拉。

工業3.0是在工業2.0的基礎之上,將組裝所需的大量人力換成電腦、自動化系統,而工業2.0的翹楚美國這次沒有跟上時代,雖然現代化的資訊產業也是美國發明,包括微軟、Apple、IBM、HP等,但他們的組裝都在台灣、韓國、中國大陸。工業3.0的成功國家是日本、韓國、台灣到近期的中國大陸。

工業4.0則是德國的經濟部所提出來,在工業3.0基礎之上,在電腦組成類神經網路,透過大數據、AI,電腦可以自行調整生產線,工廠只需要一個人,平日負責保養電腦、故障時負責維修它,所以從工業1.0到工業4.0可以發現工人需求愈來愈少。

社會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大多安土重遷、以物易物,但工業革命之後,大家發現工業更好賺,開始大量往都市移動,那時候的都市比較像現在台灣五股、桃園的工業區,簡單講就是市中心都是大煙囪,18世紀愈繁榮的市中心,就有愈多的大煙囪在冒黑煙,當時的人認為這是一種驕傲、先進的象徵。

人們原本以為到都市工作會比留在鄉村好,但2、30年之後,他們發現錯了,因為都市工人一天的工時長達16小時,只剩下8小時吃飯、睡覺、上廁所。另外,一旦小孩有自理能力,就可以開始做工,不需要受教育,工人階級的小孩永遠就是工人,無法翻身,國家所有財富都集中在5%的資本家手上,造成貧富差距愈拉愈大。

因此在工業1.0後期,產生了社會主義思潮,1848年馬克思在倫敦使用5種語言發表了共產黨宣言,重點只有一句話:「資本家是在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蓋工廠、買原物料的成本,產品賣出的龐大所得、利潤跟給付工資之後的所有利潤。

馬克斯認為這些剩餘價值應該屬於工人,大部分卻被資本家剝削掉了,所以他說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要團結起來,推翻資產階級。共產黨宣言之後,過了將近60年,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才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

台灣正要進入工業3.0

台灣的工業從日據時代開始發展,到國民政府來台,其實並沒有搭上工業1.0的浪潮,但有搭上工業2.0,甚至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時候台灣的經濟奇蹟,就是建立在加工出口區,以大量充沛的勞工以及相對廉價的電力,吸引外國企業來台設廠。

而台灣的勞動基準法,描述的對象就是工業2.0時期,生產線上的勞工。當然,台灣現在許多勞工的工作型態還是維持在工業2.0的狀態,譬如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我認為只有研發階段是高科技,剩餘階段其實和工業2.0沒有什麼區別。

工業3.0與工業2.0最大的區別就是減少大量人力,使用電子裝置、IT資訊設備校正人為錯誤,提升工業自動化,這就是現在郭台銘在提倡的「機器人大軍」、「關燈工廠」,進入工業3.0,整間工廠只需要少數負責校正、維修、保養機器的人。台灣現在才正要從工業2.0步入工業3.0。

工業轉型出於被迫

德國早就是工業3.0時期,參觀BMW、保時捷的組裝工廠,看不見幾個工人,幾乎全是機械手臂在組裝。德國是社會主義的大本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第一個把社會主義變成國家政策的人,國家負責幫工人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

65歲退休制就是從俾斯麥奠定下來的,現在變成一種普世價值;退休年金制也是俾斯麥的見解,台灣軍公教的年金制度都是學德國的。後來「國家社會主義」的縮寫成為「納粹」,納粹也是社會主義,但極度反共,當時希特勒結合義大利、日本稱作「軸心國」,其實全名是「反共軸心國」。

所以現今德國還保有社會主義的傳統,它的工會非常強大。但德國的製造業也很盛行,在工業2.0時代,工人時不時就為了工作待遇鬧罷工,即使是BMW、保時捷的老闆也受不了,因此德國人只好被迫轉型成工業3.0,長期來看反而是件好事,因為成本降低,機器人不會鬧罷工、沒有工時限制、一例一休等問題,品質還比人工組裝好。

富士康跳樓衝擊

現在郭台銘也要轉型成工業3.0,他也是被迫的,因為主要工廠所在的中國大陸工資以每年10%的速度上漲,再加上幾年前富士康員工12連跳事件,對他造成很大的心理衝擊。

為什麼2012、13年會發生12位員工連跳?原來是因為郭台銘那時候提高撫卹金額,為了讓員工工作無後顧之憂,若因公死亡可以得到一筆撫恤金,員工發現一輩子賺得錢還不如撫恤金來得多,乾脆跳樓,鄉下家人還可以過好一點的日子。古語說「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有人做」,所以後來就有了富士康12連跳事件。

前陣子和大工業(Tesla供應商)也說要發展工業3.0,因為受不了一例一休。台灣現在勞工意識高漲,也開始注重環保,已經不容許工業停留在2.0,未來台灣的工廠應該也會走向「關燈工廠」。

台灣用工業2.0的勞基法規範工業3.0,想當然格格不入。更何況現在談的僅限於製造業,台灣70%的勞工都是在服務業,政府與抗議的勞團卻還在講工業2.0,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

工業4.0誰得利?

工業4.0的核心概念就是「物聯網」,以後擁有AI、大數據者就像工業1.0擁有資本、蒸汽機的人一樣,而且AI、大數據會進入每個行業,不像工業3.0之前只限於製造業,工業4.0應該翻譯成「產業4.0」,如果各個行業沒有跟上這批浪潮,就準備被淘汰。

譬如Uber預估市值700億美金,可是它名下沒有一台計程車;Airbnb預估市值也有310億美金左右,名下沒有一間飯店;阿里巴巴市值破5000億美金,但它沒有任何存貨;臉書是最大社群網路之一,自身沒有任何內容,使用群遠超過《紐約時報》。大家整天盯著臉書,在臉書發文,但臉書不會給你任何稿費,更不會付你薪水,如果想讓更多人看到你寫的文章,還要付錢給臉書做廣告。

最厲害的是,現在不知道任何事就去問Google,Google沒有生產答案,它只是幫使用者找出最好的答案。Amazon、阿里巴巴是地球表面最大的電商,但他們賣的商品絕大部分不是自己生產,他們也沒有太多存貨。

上述這些都是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且未來他們的競爭力還會持續上升。未來會「大者恆大」,即擁有愈多的大數據、愈高的運算速度、愈廣的涵蓋率、愈多的用戶。未來就業、創業都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中國也要走工業4.0

中國也不落人後,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出「中國製造2025」,認為不應該再犧牲自己國家的勞工、土地、生活品質來賺取外匯。現在中國要發展10大產業,第一個就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簡單講就是中國也要進入工業3.0、4.0,習近平意識到未來的基礎建設大不相同,大部分是以數位化的資訊承載。

再來是「海洋工程及造船」,我認為這是衝著台灣、日本、釣魚台、東海與南海內海化而來,過去中國大陸是陸權思想的國家,但它現在意識到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要成為世界強權國家,就要往海洋發展。所以習近平講「一帶一路」,一帶是以中東歐陸為主;一路就是海上絲路。

第三是「航空航天」,中國已經不滿足在地球這顆星球了,它要往宇宙探索。「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在全世界都已經是顯學。「信息技術」則是5G,美國明年即將實驗5G規格,全世界都在搶制定權,中國大陸也要爭發言權。總而言之,中國大陸提出來的「中國製造2025」也隱含了「工業4.0」的概念。

共享經濟的時代

如果有AI、大數據、物聯網就能夠取代90%人力工作,那這群人該怎麼辦?首當其衝就是中介性質的工作,譬如AI已經取代保險收費員。外國的機場不見幾個地勤人員,還用許多誘因鼓勵旅客自助登機,因為人工成本太高,不如機器人划算。

百貨公司也愈來愈難經營,許多人去百貨公司試穿,知道自己的尺碼之後就回家網路購買,所以現在百貨公司愈來愈多餐廳,因為這是少數線上線下無法完全整合、取代的服務。

人若要勝出,就必須具備駕馭AI的能力;若沒有辦法駕馭AI,最後只能失業。人類是否有辦法安度這波失業潮,最後會衝擊到政治、經濟。世界各國都已有先例,大家認為2012年北非開始的茉莉花革命是一場政治行動,在我看來是一群年輕人迫於經濟困境、失去希望,只好起而反抗。就像台灣也有的2014年太陽花運動。

消費新趨勢

這也顯示未來是共享經濟的時代,需要的工具、服務不見得要擁有所有權。手機App按一下就有車來,我為什麼要買車?房地產也愈來愈沒有投資價值,因為未來工作是移動性質的,只要我有一項能夠駕馭AI的技術,我可能在台北、香港、東京都有工作,而Airbnb某種程度就是扮演房東和房客的仲介。現在連音樂也是共享經濟,都是數位音源讓人線上購買、下載。CD、錄音帶乃至於黑膠唱片只是懷舊的文創商品,實用性不大。

Apple Pay是現在最火熱的話題,也是金融業最強勁對手,只要綁定用戶,就能掌握你的個資,甚至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中央銀行,Iphone、Apple Pay的使用者就是它的國民,在世界各地使用Apple dollar支付,沒有匯率的風險。

AI無法學習美感

回頭來看台灣的勞動基準法,其實是從工廠法演變而來的,工廠法、鑛場法都是工業1.0的法律,來規範現在要進入工業3.0、4.0的工作型態,非常荒謬。勞基法第3條規範適用行業,8項之中只有「大眾傳播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不是一般認知的一、二級產業,也是台灣人口70%從事的行業,可見這是一部多古老的法律。

勞基法再修法是必要的,否則很多東西窒礙難行。但是政府民調開始下滑,就從要再修勞基法開始,勞團也出來反對勞基法修惡。勞工工時多長、要不要加班其實都可以自己決定,台灣又不是北韓、委內瑞拉,勞工不加班,老闆也不能強迫他。

文學詩歌、工匠藝術、宗教哲學等是AI做不來的,因為AI無法創造出「美感」,也是人類獨特的追求。如電子業大亨林百里、曹興誠最後去收藏古董、玩藝術。義大利美第奇家族是世界最大銀行家之後,之後也變成文藝復興的教父。歸納起來就是真、善、美,未來有價值的就是這種產業。

所以人類必須培養藝術美感這種機器永遠無法學習、掌握的能力,只要回歸人性的需求,人類自然就不怕失業,也不需要勞基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