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看政府的網站資訊?(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7/11/30 14:06 點閱 698 次
政府只負責資料的蒐集與開放,後端的應用交給非政府組織開發,這樣的網路政策操作模式,一般民眾不會認為自己在上政府官網。(photo by pixabay)
政府只負責資料的蒐集與開放,後端的應用交給非政府組織開發,這樣的網路政策操作模式,一般民眾不會認為自己在上政府官網。(photo by pixabay)

根據國發會的個人家戶數位機會的調查報告顯示,政府網頁在民眾生活的重要性正不斷下降中。問卷問民眾過去一年曾經透過電子化政府查詢政策與報告事項,103年是46.2%,104年是37.3%,105年是33.8%,持續下降中;另外一個指標是線上申辦事情,這三年的比例都是32%,沒有增減;最後,105年開始問的關於下載政府資料使用,大約是13.9%。

政府網站下降中的重要性,應該有著甚麼樣的政策意義?下面5點思考:

不知道是政府官網

首先,衝官網點閱的政策目標是甚麼?從政府的角度,我們可以問:「人們為何不上政府網頁?」要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必需先了解政策目標的問題:「政府網站比起電玩、追星、購物與色情網站,應該要佔民眾上網時間的多少比例?」我相信有一定比例不小的人,是認為「沒有必要關心」;沒需要就不用去「網路衙門」。

另外,政府網路功能多樣化?這種逐年的差距,可能與網路使用工具的發展有關,手機逐漸取代許多傳統只能在桌機才連得上的網頁功能,並且將許多政府的功能變成APP在網上下載,更重要的是,政府只負責資料的蒐集與開放,後端的應用交給非政府組織開發(比方說,台北等公車),這樣的網路政策操作模式,一般民眾不會認為自己在上政府官網。

第三,政策宣導的先天劣勢?民眾選擇新聞媒體、政論網紅、甚至個人FB的資訊,而不會去看政府的官網,是網路還是行銷的問題?我認為是政府「政策行銷」的先天限制,政府宣示政策立場之後,官僚體系幫忙找理由說服民眾,這種單向政令宣導,將網站的功能打回前Web 2.0的告示牌,當然不會有人想看。

尋找網路黏著力

第四,尋找特定議題熱點?追星網站的重點是「八卦」,新聞網站的賣點是「及時」,購物網站的重點是「逛」與「交易」,色情網站的黏著力是「需要」,政府網站在內容上,或許也應該尋找網路黏性的基礎在哪兒,如颱風來了中央氣象局的網站點閱率一定破表,在生活層面只有政府有的權威資訊,是最重要的,就怕官網經營者不知道自己的「熱點」是甚麼。

第五,公私網站的不同?政府公關與政策行銷未必需要官網的協助,但是,政府官網的存在往往是「萬一需要,可以找到」的低度需求,因此,即便點閱的人數比例持續下降,只要一個人在一年中,因為查詢了政府網頁而解決了急迫的問題,就有存在的意義,由於政府官網並沒有網路人氣等於組織「獲利」的市場考量,人們評論官網人氣時也要謹慎。

擔心政府官網應用的逐年下降?或許應該先研究下降的原因,並且釐清官網政策功能與目標之後,再討論「改進」措施才不致自認為有病,又急病亂投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