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件連連 聖誕月求平安(彭蕙仙)

彭蕙仙 2017/11/26 16:46 點閱 672 次
耶穌所賜的平安是積極性的,祂的恆久、慈愛與能力,才能讓政府與人民得到真正的平安。(photo by pxhere)
耶穌所賜的平安是積極性的,祂的恆久、慈愛與能力,才能讓政府與人民得到真正的平安。(photo by pxhere)

最近各地慶祝「平安聖誕月」的活動陸續登場,把各大城市妝扮成美麗的燈海。但對照連續發生的多起社會事件,又似乎與「歡樂」、「平安」無法連結。如殘忍虐兒、國道重大車禍、造成9死的縱火案,甚至發生台灣社會已經很久沒有出現的搶銀行事件,造成2人死亡,一對母女驚嚇過度。
 
每當經濟反轉、社會氣氛低迷時,虐兒或攜子自殺的事件往往就會攀升。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統計,今年以來,已發生15起殺子自殺(包括未遂)、26起重大兒虐事件,其中殺子自殺或攜子自殺事件是2016年的2倍,這實在是台灣社會是很大的警訊。

對政府失去信心

如果再拉遠一點看,6月份巴拿馬與我國斷交,一般民眾為國家前途感到茫然;公務員年金改革3讀通過後,令許多公教人員對未來憂心不已。

加上815大停電引發電力供應不足的憂慮,之後,蔡政府為了讓供電穩定,只好「火力全開」,大量倚賴燃媒發電,卻因此造成空汙問題日益嚴重,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外界稱之為「用肺發電」,雖屬戲謔卻也透露出人民的無奈與恐懼。 

更不要說,《勞基法》一例一休所帶來的社會對立,幾乎全年無休,早已搞得人心疲憊、無所適從;近日,蔡政府提出修法版本,又引爆了新一波的民怨。 

慶富案與獵雷艦案所涉及的官商結,更已讓總統蔡英文念茲在茲的「國艦國造」雄心企圖蒙塵,人民對政府的國防計畫工程失去信心。

購物凸顯內心不安

另一方面,各式各樣的購物節慶紛至沓來,剛剛才結束的「雙11購物節」在台灣創下網購金額歷史新高,緊接著,「黑色星期五」購物節又來狂索人們的荷包,台灣的消費者誇張到一天時間就把原本計畫要進行3天的購物節商品,全部買光了,店家只好宣佈購物節提早結束。

不是說景氣不好嗎?大家怎麼這麼會買?難道是因為人們在追求心理學家所說的「購物帶來好心情」心理機制作用嗎?然而,一時衝動的過份消費、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面對這樣一個變化快速而社會氣氛又如此低迷的大環境,其實許多人企望的是是能夠擁有內在的平安,不跟隨外在人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起伏躁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台灣媒體總是習慣誇大、重複不幸的事件,搞得閱聽人不得安寧。

神賜的平安

在這個顛簸的世界,平安很難從人的身上、社會裡找到,因為這些本身就處於不確定的變動狀態,也就難以倚靠。平安並不意味著一生無事,而是相信有能力勝過困難、可以解決問題;換言之,平安是因為我們知道所將面對的一切,最後都傷害不了我們。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會應許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祂所賜的平安與世人所能給予的平安不同,因為世人所說的平安是消極性的,要的是避禍、忘憂。瘋狂購物是手段、搶銀行解決財務問題可能也是,但人們其實都清楚,這麼做根本不可能帶來平安。

而耶穌所賜的平安是積極性的,面對患難而能勝過患難,勝過的力量來自比我們更大、比世界更大的上帝。祂的恆久、慈愛與能力,才能讓政府與人民得到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