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過動症 醫:7歲時診斷最佳

楊蕓 2017/11/19 18:18 點閱 8583 次
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ADHD若沒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學習障礙、網路成癮等後遺症。(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ADHD若沒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學習障礙、網路成癮等後遺症。(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孩子總是莫名發脾氣,脾氣一來就摔東西、罵髒話、對家人暴力相向,就連叫他去洗澡都可能暴怒,就醫後確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ADHD若沒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學習障礙、網路成癮等後遺症,「最佳診斷時間為7歲,若孩子經常出現丟三落四、衝動吵鬧或破壞行為等,家長就應特別注意。」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19日坦言,許多ADHD的孩子,被貼上頑皮、壞孩子的標籤長大,但真正接觸後,便能發現他們都很熱情、有活力、有創意,「醫界雖將ADHD視為生理病態現象,但許多人不認為ADHD是疾病,或是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過動兒』標籤,不願帶孩子就醫接受正確治療。」

「臨床上這樣的案例不算少見,但注意力不足與情緒障礙問題,都需要時間觀察,且愈早發現、介入正確的藥物與行為治療,才能有較好的效果。」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恰當的診斷時間點約在7歲,並由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諮詢後,提供適當的行為治療模式來『塑形』,才是重要的治療關鍵。」

若遇到ADHD的孩子,家長或學校師長應如何應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陳牧宏強調,面對鬧脾氣的孩子,大人絕不是用「生氣」回應,而在學校面對這類孩子時,也常要求家長帶孩子就醫,並開診斷書證明,才取消孩子的記過處分,陳牧宏說,「學校不應用懲罰的方式,來面對這些情緒障礙的孩子。」

然而,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焦慮還是鬧脾氣?臧汝芬進一步舉例,如果要解一個數學題,孩子因為不會作答而急著找答案,擔心考試被扣分,這種屬於「想要找到解決模式的擔心」,家長可視為「一時的焦慮」。

「相反地,若孩子開始怪東怪西,認為不會解題都是老師出得太難、上課沒教,甚至出現情緒難以安撫情形,這類『對於遇到問題沒有尋找正確解決方法』的孩子就要格外小心。」臧汝芬提醒,情緒養成很大的決定因素在於「家庭環境」,如家長採取寵溺或高壓的極端教導模式,將使孩子在成長時期失去正確的行為觀念與道德判斷,未來恐嚴重影響求職與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