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年長者的都市叢林(章一民)

章一民 / 文字工作者,曾任國會助理 2017/10/30 16:52 點閱 779 次
確保老人用路安全,還需輔以配套措施,如延長紅綠燈過馬路秒數等。(photo by pixabay)
確保老人用路安全,還需輔以配套措施,如延長紅綠燈過馬路秒數等。(photo by pixabay)

又逢一年一度重陽節,鑒於老人因各類交通事故導致傷亡比例偏高,甚至已成為官方統計數據中前三大(機車、老人、酒駕)交通事故原因之一。日前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在一項研討會場合中,建議將市區行車時速上限從四十公里調降為二十公里,引發社會討論。

交通對長者不友善

筆者身為人子,認為高齡者因交通事故造成意外傷亡事故多,有如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對長者乃至婦孺、身障者等群體用路權極不友善極不尊重,各縣市公共空間隨處可見、險象環生的道路暨公共空間生態確實有改進空間。

但若只是降低車速,不僅效果有限且難以真正解決問題,更會衍生諸多後遺症,須有一整套切實可行措施作為解決之道,對症下藥齊頭並進,方有助於保障老人用路權益與人身安全。

首先筆者要指出,將市區行車速限降低至二十公里的想法,現實層面可行性值得商榷,因為二十公里時速並不比跑步快到哪裡去,不但會造成道路交通堵塞,況且大多數汽機車仍使用內燃機,降低行車速限將導致燃料(汽油或柴油)不完全燃燒,不僅降低能源使用效率,排放廢氣會產生更多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PM2.5、PM 10等污染物質,使都會區空氣品質更形惡化。

其次,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降低車速上限確實可減少老者傷亡,但各縣市道路寬窄不一,民眾聚落型態各異,加上行車的環境不一,難套用一致性標準規範一體適用,否則必將窒礙難行平添民怨。

培養駕駛文化

第三,使汽機車駕駛人養成「禮讓行人」、「保護老人」的共識和習慣,才是維護老人行的安全的核心價值,道安主管機關宜剛柔並濟,一方面灌輸駕駛人養成良好的駕車態度,確實遵守車讓人的前提,另一方面對於未禮讓行人的駕駛人施以重罰,特別是不遵守交通規則造成老人傷亡者,應對彼等科以更重的刑責與罰款。

除了前述措施外,欲確保高齡者群體出門用路安全,還需輔以其他配套措施,例如道路紅綠路延長過馬路秒數、提昇各縣市大眾運輸系統效能與可及性,以使高齡者減少開車上路,避免因為生理反應遲緩造成車禍等交通事故傷亡,尤其是對住在山區或偏鄉聚落的老人來說,安全便捷的大眾運輸公共服務,必須被視為整體社會福利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如何避免老人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導致傷亡憾事,值得政府有關部會注意並謀求改進之道,為高齡者營造更友善、更安全的道路暨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