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古文比例 不如教精確應用(居隱)

居隱 / 社工師 2017/10/30 14:31 點閱 641 次
其實古文作者面對職場、生活問題,用論說文向主管及朋友提建議,用抒情文、詩詞分享心事,用記事文、成語記錄事件,只是如人生經歷、人文知識有限者,就很難理解。(photo by wikimedia)
其實古文作者面對職場、生活問題,用論說文向主管及朋友提建議,用抒情文、詩詞分享心事,用記事文、成語記錄事件,只是如人生經歷、人文知識有限者,就很難理解。(photo by wikimedia)

最近台灣教育界討論華語文教育,古文比例要多少較好?有些人認為應多教,提升語文能力、文化素養;也有人認為應減少,畢竟現代網路搜尋很方便,沒必要強記古文內容,令人想起一則冷笑話:

古代秦朝的秦始皇,為控制民眾思想方便統治,燒掉大批書本,學者為傳承文化,只好強記書本內容,或在牆壁內藏書本。後來的漢朝學者,比對強記及牆壁內的書本內容發現落差,造成爭論,成為古文經及今文經爭議,為預防類似事件,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強記古文內容。

其實古文作者面對職場、生活問題,用論說文向主管及朋友提建議,用抒情文、詩詞分享心事,用記事文、成語記錄事件,只是如人生經歷、人文知識有限者,就很難理解。

像是唐朝安史之亂,有官員帶領士兵跟民眾防守睢(註)陽城,卻因糧食有限,只好吃紙、麻雀、老鼠甚至人肉,而有「羅雀掘鼠」成語,古文歷史書《新唐書》也有記錄。但如不知睢陽城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經濟重心長江流域,會覺得這位官員很奇怪,為何不棄守?

所以古文比例不是重點,而是培養跨領域素養、精確表達。拿前面案例來說,可請學生了解「羅雀掘鼠」成語由來後,找時事議題調查,寫作文簡單說明,進而關心社會。

再像是筆者的中學華語文教師,曾出「如果我是……」作文題目,筆者寫貓被狗追,不知該怎麼辦的故事,他看完後批示:貓會爬樹的!除了解貓的習性,也培養精確查證態度,成為從事文字工作助力。

如怕沒教古文影響民眾語文能力,可鼓勵文字工作者設定精確目標讀者,依讀者閱讀需求,製作作品除引用、需真實呈現,不然盡量用簡單、筆劃少、好唸字詞;如果引用難唸字詞、古文、成語、方言、專有名詞,應附說明且字詞盡量一致,方便讀者理解。

註:「睢」的華語唸法為「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