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酸化後 鱈魚體型剩四分之一

莊瑞萌 2017/10/24 20:44 點閱 12040 次
海洋酸化後,將影響海底所有生物。(Photo by Matthias Hiltn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海洋酸化後,將影響海底所有生物。(Photo by Matthias Hiltn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氣候變遷,海底生物也遭殃。以德國為首的科學家日前研究發現,由於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水中被吸收後,形成碳酸而讓海水酸鹼值降低,使得所有海洋生物的生長受到威脅,其中幼小的生物更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包括大西洋鱈在內等生物體型,都出現嚴重的縮水。

生物學上物種的鱈魚,意指大西洋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三類,原產於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有別於台灣市售和快餐店用來冒充鱈魚的「黃線狹鱈」(俗稱明太魚)和「圓鱈」(智利海鱸、俗稱油魚)。「真鱈魚」主要出產國是加拿大、冰島、挪威及俄羅斯,已被列入瀕危魚種,撈捕量被嚴格限制。

但據《Daily Kos》報導,在波羅的海與巴倫支海的大西洋鱈在本世紀之前,體型預計只會剩下目前的4分之1,原因就是海洋酸化加速的影響,使得諸如紫殼菜蛤、海星、海膽與海蝶的早期發育,嚴重受到妨礙。

據《BBC》報導,剛出爐的「海洋酸化的生物學影響」(BIOACID) 計畫一共蒐集250位科學家長達8年的研究結果發現,由於氣候變遷、污染、沿岸開發與過度捕撈及農業肥料將造成海洋酸化更加嚴重,而且從工業革命開始後,全球海洋表面海水酸鹼值已從8.2降至8.1,代表酸性增加26%。

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雷博賽爾教授表示,「酸化影響所有海洋生物,只是程度不同,例如暖水珊瑚會比冷水珊瑚更敏感,蛤蜊比甲殼綱動物更易受到影響。」在海水中長成鈣化保護殼的生物,會因為酸性海水而長不出正常的殼。他也指出,就算微有機體等短生長期的海洋生物能夠應付酸化,不會直接受到影響,但也會因為棲息地與食物鏈改變而成為間接受害者。

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專家圖莉表示,「這次研究了發現海洋暖化與其他壓力因素對於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社會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