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的情緒管理(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9/24 18:09 點閱 669 次
人都會有情緒,政治人物也不例外,但面對公眾時也要喜怒不形於色,畢竟「風行草偃」,政治人物的言行對社會都負有帶動風氣與價值的責任。(photo by max pixel)
人都會有情緒,政治人物也不例外,但面對公眾時也要喜怒不形於色,畢竟「風行草偃」,政治人物的言行對社會都負有帶動風氣與價值的責任。(photo by max pixel)

據稱因為不滿中央未徵詢其意見就逕自更換台北市警局長,台北市長柯文哲連續缺席新任市警察局長陳嘉昌的交接儀式與北市府例行的治安會報。北市副市長陳景峻和市府發言人劉奕霆,都說柯文哲現在「情緒不穩定」,所以取消出席。

收斂個性

政治人物也是人,遇到不痛快的事,心情會不好甚至會發脾氣,或許是很自然的事,不過,過去政治人物不喜歡讓外界認為自己很情緒化,因此即使心裡不爽,在面對公眾時也會收歛或隱藏,像柯文哲的市府團隊這樣公開表示「市長情緒不穩定」所以不參加某某會議,這種例子可說是絕無僅有。

由此可以看出,柯文哲對這項人事安排真的十分火大,而且他毫不掩飾這種情緒,就是要中央政府和外界知道。

不過,柯P情緒不穩定,然後呢?身為台北市的大家長,要為台北市政負最終責任,治安問題當然是重中之重,柯文哲不可能永遠對陳嘉昌避不見面,如果想要表達心中的不滿,想要中央對台北市長的人事權有更多尊重,賭氣缺席恐怕不會是有效的辦法。

無助解決問題

在講究實力的政壇,柯文哲此舉更是不智,除了讓本來就沒把他放在眼裡的人,找到更多理由輕視他的理由之外,對解決問題、甚至對解決來自各處的壓力或掣肘,所造成的執政困境,可說是毫無幫助。

警政人事一條鞭是目前的既定政策,中央要給予地方首長多大的尊重,確實要看地方的能耐。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以聯合其他縣市的手段迫使中央放軟態度,成功爭取到人事選擇權和同意權,即中央會提出多個市警局局長的名單,讓台北市長圈選。

在台灣特殊的地方政治生態下,這大概已是中央政府所能釋出的最大善意了,把高階的警察高的人事權下放給地方,這是目前還難以執行的事情。畢竟部份地方首長涉及不法事件的傳聞不斷,如果讓他們全權決定負責該縣市治安的警察局長,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實在讓人擔心。

蔡作法粗暴

最近嘉義縣所爆發的「性騷擾事件」,最新的發展不就直指地方利益與司法問題嗎?可見由中央決定事涉地方治安的高階警政人事,現階段仍有其必要;這一點,或許柯文哲也有必要理解。

當然,即使中央有權這麼做,是否要做到如柯文哲所說的「偷襲」這個程度,蔡政府這次的處理手法,也可受公評。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蔡政府似乎也有「情緒不穩定」的問題。

不論是不是如外界說的,蔡英文不滿柯文哲一人全攬世大運的功勞,所以想給他一點顏色看看,但是,在人事佈達前30分鐘才「通知」台北市長,這手法也真的是太粗暴了,也違背了自陳水扁擔任市長以來,通行十多年的默契,造成中央與地方的嫌隙,對整體執政又有何益處?

政治人物雖非完美,畢竟身處高位、動見觀瞻,所謂「風行草偃」,一言一行對社會都負有帶動風氣與價值的責任。盼望這些檯面上的政治領導人能做好情緒管理,示範和諧溝通的可能性,不要再動不動就情緒不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