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成病患家屬 撰書盼醫病大和解

楊蕓 2017/09/12 18:52 點閱 16623 次
圖說:12日《醫病大和解》新書發表會上,作者陳永綺(右)、李詩應(左)夫妻檔分享醫病關係的解決之道。(photo by楊蕓/台灣醒報)
圖說:12日《醫病大和解》新書發表會上,作者陳永綺(右)、李詩應(左)夫妻檔分享醫病關係的解決之道。(photo by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急診室經常上演全武行、家屬進醫院不忘錄影存證、醫生則擬定SOP接招。」醫病關係惡化演變成攻防戰,其實是因為雙方都缺乏同理心。12日《醫病大和解》新書發表會上,作者陳永綺、李詩應夫妻檔分享醫病關係的解決之道,強調從關懷、同理心出發,在醫師問診的那一刻起,建立醫病信任關係。

陳永綺分享寫書的動機時表示,身為醫師每天面對許多病患,卻直到父親生了重病,需要與醫師溝通治療方式時,才真正體會到家屬的心情。陳永綺也盼本書能成為所有醫學院學生的教科書,除醫術之外,也應培養醫師的「爭議調解」專業能力。

「換一個位置就換一個腦袋。」陳永綺指出,可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訓練醫療人員培養同理心,修正醫師的表達與溝通技巧,在實務上也較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她強調,不是糾紛發生了才開始發揮同理心,而是要先預防,才能減少醫病糾紛發生的機率,「從掛號和進診間的那一刻開始,護士、醫生的態度就能決定醫病關係。」

仁康醫療體系營運長謝宗運表示,大多醫師找家屬對談時,都是醫師先發言,若有問題,家屬只能跟院方派出的調解員討論,「通常重點只談價錢,如果不接受,就是法院見。」幾次開庭經驗下來,謝宗運說,看到家屬不斷被訴訟折磨,作為醫師也很不捨,「在醫療糾紛中,沒有人是贏家。」

李詩應補充,醫院的調解員重要的任務是要「調心結」,關鍵在於溝通過程,不是強迫家屬接受醫師想法,而是要讓病患有更多力量面對疾病。另外,解決醫病糾紛也是病患和醫師雙方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