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腦力外流 台灣人才危機四伏

邱慕天 2017/08/24 22:32 點閱 24852 次
42萬台灣年輕人是在中國大陸就業。台灣的環境被認為到了2021年會是全世界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photo by 醒報資料照片)
42萬台灣年輕人是在中國大陸就業。台灣的環境被認為到了2021年會是全世界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photo by 醒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劉屏、邱慕天報導】「台灣的生活品質還是比較大陸好,我也希望孩子能在台灣長大。」外商格里格西惋惜地表示,台灣卻沒有什麼事業和商機了。「企業不會像投資中國那樣投資台灣。我無法在台灣做我在大陸做的事。」而台灣薪資低落,留不住人才,造成年輕人紛往海外發展。

詹姆斯•格里格西是一位在台約20年外商的顧問經理人。他在台灣成家也有妻小;然而最近幾年間,他有4分之1的工作時間轉往上海。最後在2015年7月,他終於決定舉家搬往上海,接受愛迪達「大中華區零售擴張戰略主任」一職。

外商:不想逃也得逃

格里格西的故事來自於22日台北美僑商會的雜誌《議題》。文中表示,台灣人才流失的規模可以「震撼」(dizzying)形容。中國大陸台流的數目約在1百萬至 2百萬之譜。同時,常駐在台的老外已經不多,其中大多是老師、宣教士,還有一些擁有當地利基的商人。這些人之外的,通常早就移往大陸。格里格西算是在台扎根很深,才走得這麼晚。

文中指出,台灣的職涯跳板差與低薪,是「中國崛起」的因素之外,自身也難辭其咎。《時代雜誌》21日〈台灣正遭到巨量腦力外流之苦,主要的受惠者是中國〉一文訪問了26歲的艾迪‧陳。台北人的他2014年到了中國大陸拿全獎讀碩士,畢業後在一家跨國企業做公關,薪資是台灣同儕的雙倍。

兩篇文章都指出,台灣薪水太低。1999年台灣新鮮人月薪900美元,到了2016年的物價水平時居然還只有925美元。牛津經濟學院的亞洲專家齊倫齊格指出,當中國大陸每年6%、7%以上增長,而台灣只有2%,「台灣的青年才俊如何能忽視中國和美國大城市閃耀的璀璨燈光?」

中國是塊大磁鐵

官方統計顯示,到2015年為止,台灣的1千萬勞動力超過72萬人移至海外,其中有42萬台灣年輕人是在中國大陸就業,且大多都有高等教育的學歷。這樣的腦力外流,不但威脅台灣的經濟發展,也使中國大陸更能對台灣發揮政治上的影響力。

《時代雜誌》表示,中國大陸鎖定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這個政策行之有年,只是在蔡英文當政後,兩岸關係轉差,中方的作法更見積極。北京了解,在外交上孤立台灣,只會強化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但是以較高的生活水準來吸引台灣的年輕人,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新興網路媒體《》也指出,中國「吸收腦力」的對象不只台灣,更重點放在全球能說華文的人才。一位威斯康辛大學材料科學博士李林森(Linsen Li,譯音)表示,他原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找不到美國教職,但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卻以6萬5千美元年薪,外帶購屋津貼美金25萬,及3年90萬美元的研究補助的豐厚薪條向他招手。

李林森歎道,中國這項「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提供的條件太優渥了。《議題》指出,大陸的平均國民所得遠不如台灣,可是現在的大學生畢業生起始月薪卻有台幣3萬7,比台灣高了近2成。這個數字在香港是5萬7、在新加坡是7萬3。台灣留不住人、也吸收不進人才,絲毫不令人意外。

cn
圖說:風起雲湧的中國大陸在全球範圍內吸納人力。(photo by Wikimedia)

貶抑人才阻創新

艾迪‧陳表示,台灣專業人士到中國大陸就業,原因之一是「在大陸發展,比在台灣快」、公司「願意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相較之下,「台灣就是養老院」。齊倫齊格的牛津經濟學院5年前調查,台灣到了2021年將是「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國家:人口老化;出口不振、變革不足、外資逃跑;高科技及服務產業升級失敗;低薪讓年輕人不成家、生育率更低;軍公教年金結構不平等…。

根據《議題》雜誌,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台灣從政府到企業主只曉得投資設備,而不投資人力資本,這是企業文化上的一大問題。通訊產業經理安娜‧張表示,台灣多半要工作到50歲以上才能升到高階經理,但大陸遍地都是40歲以下的總裁。

伯樂公司專攻大中華區高階人資服務,其蘇格蘭籍諮詢師麥可艾弗表示,「台灣的管理層文化僵固、科層決策、不肯承擔改變的風險」,這不是本地人才留不住而已,「而是凡頂尖人才都不會想待在這種工作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