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迴避英文門檻 (李得為)

李得為 2017/06/14 11:43 點閱 893 次
國內許多公私立大學都將英語文能力列為畢業門檻之一,卻遭到大學生反彈。國家學子競爭力令人堪憂。(photo by 東森新聞)
國內許多公私立大學都將英語文能力列為畢業門檻之一,卻遭到大學生反彈。國家學子競爭力令人堪憂。(photo by 東森新聞)

清華大學4年前推動英文畢業門檻,學生必須通過英檢中高級初試或達到多益測驗750分水準才能畢業;但日前清大學生議會認為,清大校方以商業性的語文檢定作為學生取得大學畢業文憑門檻,不但缺乏法源,也是迴避學校擔任教育者的責任,提案建議校方廢除。

另一間國立名校政治大學亦有法律系學生為了該校校規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多益測驗600分的門檻,質疑其適法性,提出訴願遭敗訴。

競爭力v.s零壓力

政大校方表示,已召開教務會議討論英文畢業門檻一事,決議廢除英文畢業門檻,提交校務會議討論,若校務會議通過,最快下學年適用。一邊是學校擔憂學生競爭力下降,想方設法要為大學文憑基本水準把關;一邊卻是學生理不直氣壯祭出人權保護傘,希望零壓力順利畢業,兩造間立論出發點南轅北轍,讓有識之士不禁為台灣高等教育的前景擔憂。

無獨有偶,不久前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剛公布最新版世界大學排名,傳統的國立名校如台大、交大、清大等校排名顯著下滑。台灣地狹人稠缺乏自然資源,人力素質和良好的教育,是過去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過渡到工商資訊服務業社會的重要關鍵。

「菜」英文致低薪

鑒於勞動力、資訊與資本跨國界流動成為大勢所趨,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學子面對嚴峻的國際化挑戰,英語畢竟是當今國際社會第一通行語文,擁有高等教育文憑者縱使非主修英語文者,也應具備基本的英語文溝通表達能力,才能進修更高程度學位或謀職。

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一代不如一代,擁有大學以上教育文憑者長期處於低薪狀態,英語文能力低下亦為主要原因。為何國高中拚命學英文,上大學後,程度竟然不升反降?學生有時間滑手機、玩社團,為何不充實對自己及國家社會有幫助的英文能力?

此外,根據我國行政程序法第3條第3項第6款指出,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為達成教育目的之內部程序,並不適用行政程序法中針對行政行為的相關規定拘束。所以前述政大學生針對校方對畢業生設下英語程度門檻一事提出訴願,其正當性本來就值得商榷。

莫讓學生只知「玩四年」

近廿年來,台灣高教體系因少子化加以錯誤的教改風潮推波助瀾下,學生被當成學校與教師的衣食父母近乎討好,學生受教權益被奉為神聖不可侵犯,但實際上卻淪於護短與削弱學子的思辨與競爭力。畢業門檻下修,甚至可以期中棄選,讓學生任意規避被他們視為刁難的課程學分。

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鑑攸關教授續聘與否,哪個老師膽敢對學生嚴格要求,跟自己的飯碗過不去?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只會造就出一群空有文憑卻缺乏相對應程度學力的高等遊民,根本是愛過之適足以害之!

筆者認為,少子化問題導致高等教育供過於求,但公私立大學仍須因應時代趨勢對授予學子高等教育文憑應具備的學力素質把關,不可讓學子心存「準備玩四年」的僥倖投機心態混日子。各公私立大學除了校外機構提供的英語文程度檢定外,大學校方也宜增設課程或舉辦類似檢定,提供多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