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脈象專欄》推動有機農業不用趕業績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5/30 15:12 點閱 1379 次
有機農業端靠消費者的支持,鑒於國內仍以慣性農法為主,政府應先將輔導重心擺在採用無毒安全農法,切勿本末倒置。(photo by wikipedia)
有機農業端靠消費者的支持,鑒於國內仍以慣性農法為主,政府應先將輔導重心擺在採用無毒安全農法,切勿本末倒置。(photo by wikipedia)

有機農產品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約10年,目前全國可耕地20多萬公頃,取得有機驗證的農田有7000公頃農田,農戶約三千家,以小家庭農戶為主體,佔所有農業的0.8%,主要有機作物為蔬菜類、水稻、水果,茶葉(其他還有愛玉及原住民部落的小米、樹豆、紅藜等作物的特作與雜糧)。

有機靠消費者支持

事實上,日本政府推廣有機耕作多年,目前僅有0.2%的產品屬於有機,南韓有機農業也僅佔所有農業的1%,顯示在現今大多數採傳統耕作的農戶,要改採用有嚴格規範的有機生產模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生產環境、生產技術需符合外,生產成本、認證費用、行銷管道、消費者接受度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政府應該加強有機理念的宣導,並嚴格管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與行銷流程符合有機規範,嚴格打假,才能建立消費者對市售有機農產品以及有機認證標章的信賴感,有了市場的拉力,自然會增加國內有機農業的規模。

政府莫揠苗助長

鑑於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賴與支持,為有機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國際上正積極推動社區支持農業(CSA),即消費者作為「股東」參與有機食品的生產與收穫當中,和PGS(參與式保障體系)係由多方利害關係人所共同組成的有機農業保障系統,來提高消費者與有機生產者間互信。

我國政府若為了衝業績而放寬有機農藥殘留標準以及認驗證的嚴謹度,表面上雖然可以增加有機農戶數及面積,卻很可能因而破壞有機農產品的聲譽,降低消費者購買意願,揠苗助長的結果,反影響有機農業的正常發展。據報導英國政府也曾為了發展有機產業,在大型公司的壓力下,降低有機認證的標準,反而傷了有機農業的成長。

先推無毒安全農法

號稱「農業首都」的雲林縣過去也曾將推動800公頃有機農地列為施政重點,全力衝刺,但受到當地生產環境、農民習性、鄰田汙染等影響,儘管政府給予相當的補助,耗費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歷經多年,迄今有機農田只維持在300公頃上下,離該目標仍相當遙遠。當地農產品含不當農藥殘留時有所聞,反砸了「呷安全,找雲林」的招牌。

鑑於國內仍以慣型農法為主,為因應消費者對食安的強烈需求,政府部門應該將輔導重心擺在採用無毒安全農法,至於有機農業則應量力而為,別本末倒置,反扼殺了有機農業在台灣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