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到癌末 氣候變遷又加速 (20170310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3/16 11:16 點閱 861 次
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最精細、最複雜的系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如故。(photo by google image)
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最精細、最複雜的系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如故。(photo by google image)

主持人:林意玲 ( 台灣醒報社長 )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蘇家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評鑑年度報告調查發現:全球面對五大致命風險,包含人禍、天災,都需要大家仔細去防範與改善。

極端氣候釀風險

第一,極端氣候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冷的地方越冷,熱的地方越熱,更會同時面臨到洪澇跟乾旱。第二,是難民的風險: 難民的出現與戰爭有關,連帶區域安全變得極為不穩定。第三, 是各種天災,包括森林大火、火山爆發、地震等。第四,恐怖攻擊,包含伊斯蘭國(IS) 等問題。第五,是駭客:大量資料流動, 人類社會文明也帶來不可測的風險。

五大風險中有兩項與我們的環境有關,所以今天聚焦在這兩大環境風險,看看我們是否有辦法避免?既然是天災,人類能夠做的的確很有限,不過我們還是要設法趨吉避凶、防微杜漸。

極端氣候來臨,其實跟我們工業發展、人類生活的方式加速消耗掉地球的資源有關,本來地球是很平衡的,卻因為我們加速了消耗而造成極端。請教汪中和老師能否說明這究竟該屬人禍?還是天災呢?

汪中和:我個人的看法是人禍。在2007 年,《時代雜誌》評選最有名的暢銷書叫做《黑天鵝》,它的副標題是「如何去因應極端,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生態系統難復原

這本書裡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寫道:「你千萬不要去破壞一個穩定的系統,因為破壞以後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且可能無法再還原。」

我們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最精細、最複雜的系統,是上帝創造給我們人類生活的,可是我們現在卻把它搞亂了,我們以往生活的地方現在反過來變成我們的仇敵,每一年都有可怕的天災在影響我們。現在我們已經承受了它的衝擊和壓力,未來所帶來的傷害還會更深更大,所以極端氣候是人類自己所帶來的可怕災難。

問:所以極端氣候並不是短暫形成,而應該是長時間影響,讓現在的氣候越來越極端,速度愈來愈快?

極端天氣占7 成

賈新興:我們現在要把每個極端天氣事件,比如說暴雨,拿來探討是不是都是因為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目前科學上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氣候變遷歸因研究,去看各天氣極端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我們從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發出的一份報告,過去5 年的地球體檢總報告告訴我們:地球過去5 年是非常熱的,2016 年是創紀錄最熱的一年,雖然去年年初有霸王寒流,但全年來說還是非常的熱。

我想,每個極端事件的發生, 它究竟是不是由於全球暖化所造成的?這需要透過科學歸因。

但從世界氣象組織過去5 年把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做出總結跟歸納,大約有7 成左右的事件原因可以歸咎為氣候變遷。

溫室氣體為元兇

當然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兇就是剛剛汪老師提到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讓原先穩定的大氣系統調節出了狀況,極端天氣事件並不是短時間出現,而是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已不斷增加,讓地球系統不平衡所導致的後果。

問:汪老師是地球科學的專家,就您看來地球現在是生病了吧?

汪中和:我覺得是癌症,而且已經到了後期,需要我們做極大方式的改變。

正視「癌末」的地球

得到癌症,我們往往會說: 第一,你要去面對它,現在我們當然不得不去面對全球暖化的事實;第二,你一定要去治療它,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採取節能減碳、改變現行的能源系統、恢復生態環境健康;第三,不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癌症不會好,所以我們必定要改變人類的經濟行動、社會結構、以及政策等等。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的決心, 氣候極端的變化將會如影隨形、長長久久跟著我們一輩子,變成我們生活的一個夢魘。

問:汪老師提到的「我們」, 定義是全球的人類,不只台灣, 而是全球。但是每次在提到怎麼解決氣候變遷時就會遇到阻礙, 已開發國家、未開發國家彼此間想法都不同。

也就是說,今天造成這樣的後果,究竟是你的錯?還是我的錯? 大家互相指來指去,沒有人肯面對這個大家都有責任承擔的問題。

不曉得汪老師怎麼看?極端氣候讓大家面面相覷,互相指責, 到底是誰該解決的爭議問題?

停止指責共同面對

汪中和:是!這在政治方面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氣候暖化影響到大家,各國所要承擔的責任其實也會不一樣,因為從歷史的進程可知,每個國家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都是不同的。

不過巴黎氣候大會是一個轉捩點,在那次會議,我們可以看到全球195 個國家一致同意氣候變化是我們全世界都要去努力面對因應,只是因應方式、採取的手段可能會因為政治的糾葛、利益的衝突而有不同,但是在面對這樣的問題前,全球的立場是一致的。

問:不曉得賈博士怎麼看?

賈新興:我記得,1992 年的一次地球高峰會有個小女生,名叫珊文‧ 鈴木(Severn Suzuki), 當時她在聯合國大會發表對於氣候變遷的演說,大國、小國各有立場、互不相讓,難以真正達成一個協議。

這個小女孩說了一句話:「如果我們製造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連我們都不曉得怎麼解決的時候,那請不要去製造這個問題。」

同樣的,在面對氣候變遷議題,以及政策推動上,也會面臨同樣的狀況。剛剛汪老師說地球生病,程度已相當於癌症末期, 可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去對症下藥,我們卻還一直去製造問題, 應該是要停下工業腳步,一起去面對這全球問題。我認為,珊文‧ 鈴木那番話,非常發人深省,也非常適合現在的我們。

問:剛剛談到極端氣候看來已是不可避免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減緩,或降低氣候變遷影響的速度,地球生態沒有辦法復原到以往,是這樣嗎?

汪中和:同意!不但要降低影響程度,專家們也希望人為破壞的活動都能停止,然後再開始逐漸回頭發展。

問:有可能嗎?

汪中和:我覺得以人類的能力、智慧,我們有這個希望,只要我們願意。就像得到癌症會不會痊癒?其實我們自己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問:有什麼樣的方法能減緩氣候變遷,或是讓它停下來,甚至是逆轉?

能源、農業結構需調整

賈新興:逆轉目前看來是不容易的,但應該是有機會讓它減緩,從整個大政策來看,若我們要做到減緩,首先要從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源頭─能源產業, 去做整個結構的調整;初步估計2020 年,如果我們的綠能可以慢慢取代火力、燃煤發電的話, 其實是有機會的。

其次,另一個改變的重點在農業,因其對氣候變遷、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貢獻,例如農地的開發會釋放沼氣,此外, 也要減少森林的砍伐,從科學研究可以得知,森林擁有吸收二氧化碳極佳的作用,所以森林的保護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Land use( 土地利用),類似於國土開發政策。

所以我們得在能源結構、農業、森林與國土開發政策等方面著手,才有辦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速率,我認為是有希望做的。

問:剛剛賈博士提到我們現在對於綠能已經有概念了,怎麼樣能夠以不傷害環境的方式解決我們所需的能源問題?目前科學家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研究。

剛剛提到怎麼樣能夠在森林與土壤,還有農業的利用上不會排放溫室氣體?這部分大家也都在注意。

2050 前減碳逾5 成

汪中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當務之急,我們需要用各種方式努力去達成。現在我們一年大約排放360 億噸二氧化碳,而目標是在2050 年降至140 億噸,也就是降至一半以下,所以困難度很高,我們的使命沉重。

但是以現有的科技和政治工具,我們是有能力可以達成的, 其實是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決心與毅力。

問:所以面對極端氣候的發生,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避免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那麼氣候就能稍微恢復正常,不會再用難以預期的方式「回敬」我們。

其次,天災的發生卻難以避免,我們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有地震,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火山會爆發、土石流會發生。而人類可以做得大概只能從建築上的結構、居住的環境來防範?

建立快速回復系統

汪中和:天災是氣候極端化後,我們所要面對的可怕議題。暖化,讓我們的氣候變化趨向極端,冬天會非常嚴寒、暴風雪強度提高;夏天則會非常燠熱、乾旱嚴重,對森林大火的衝擊也很大,這些都是需要特別強調的。

如何調適因應,我覺得,這比節能減碳的重要性更高、更迫切。整個社會要能快速面對、因應氣候變遷,我們個人則要學會可以更快保護自己,也要建立出能快速在災後回復的系統。

以地震來說,我們一定要遠離斷層帶,只要地震發生,房屋結構提升,抗震能力增高,我們的傷亡就會大幅度減小,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問:意思是,全世界都要有一套防災系統嗎?因為災難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降臨,但是我們要怎麼樣來建構一個防災的環境?

預警效用至3 天前

賈新興:面對極端氣候這種災害風險,其風險程度是越來越高,以聯合國的防檢災趨勢來看,我們要做一個綜合型的early warning system(早期預警系統)。

極端的天氣,像是颱風的預報,現在有衛星的觀測讓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發展;梅雨鋒面來臨時,雷達、預報資料都能做評估,現在科技的發展更能提供一些預警的資訊,例如說乾旱、聖嬰現象發生等等,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期它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是將時間提早到3 天,現在的技術是沒有問題的。

這對天氣的早期預警系統是很重要的方向,另外最怕的就是不能預見,以現在的科學來說,就是地震。

地震是目前所有科學家尚未有辦法做出預測的,只能有一個地震測報,在發生的當下告知民眾這樣的資訊,但是能夠爭取的時效還是不太夠,前幾天南部又再度發生地震,可以看到在資訊傳遞上,有人開玩笑說都已經發生了才收到預警資訊,所以這個資訊流怎麼透過新創的作為,或是其他更有效率的方式,更快的到達用戶端?

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現在資訊傳遞好像會經過很多地方,這樣就會花上更多時間,我認為這是需要特別開發研究的,特別是在地震的預警系統方面,地震的資訊怎麼樣讓別人可以很快地知道。

問:天災,有很多種型態, 跟地理有關的,像是地震、火山爆發等。以台灣來說,我們似乎也經歷了不少極端氣候顯現的例子?

地震主震無法預測

汪中和:沒錯,以2016 年為例,全球天災按照德國在保險公司的估計,全球損失的金額是1750 億美元,這是歷年最高。

第一名是日本去年4 月14 日與16 日發生的九州熊本地震, 這場地震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以及功課,其造成的損失是美金310 億美元。

而這地震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是什麼?去年4 月14 日晚上九州發生2 起地震,一個規模6.4,另一個規模6.5,發生地點很近,當時大家認為地震的主震已經發生,所有的救災行動都開始啟動,並開始規畫所有的避難設施。

沒想到相隔不到48 小時,在4 月16 日清晨發生了規模7.3 的地震,規模比當初強非常多,約有30 倍以上,造成的傷害也更大,大家都沒有心理準備。

這是全新的功課,就像剛剛賈博士說的我們沒有辦法預測地震何時會來,我們只能在地震發生時,趕緊做好防災、救災的工作,日本那次因為完全沒有預料到接下來的地震會更強,所以在救災方面損失與傷害就非常大。

問:台灣去年也遭遇到傷害極大的天災?

提高房屋耐震度

汪中和:去年過年前後,發生了台南大地震。這讓民眾經歷到地震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們的房子結構不好, 在施工過程有偷工減料,又位在地震帶上的話,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維冠金龍大樓在2 月6 日的台南地震會倒塌,主要就是因為它的結構受到破壞、抗震能力減少,因此地震來時就一下子全部垮掉。

所以,事前就要增加房子的抗震能力,提升它的抗震結構,所有位處地震帶的房屋一律都要遷移,這是我們現在就可以做,而且將來一定不會後悔的工作。
問:當我們遇上不可避免的天災,該怎麼解決?

設立預警系統

賈新興:去年的寒害,造成農業金額損失非常大,這件事也讓大家吃到了苦頭。政府方面, 農委會也開始做了寒害的預警系統,這個預警系統在2013 年建立,農委會有個科專的提案。也就是,我們現在已知的天災,尤其是氣象方面,是可以被預測到的,差別就在於預測到時間的早和晚而已。

像寒害,以今年來說,前些日子連續4 天的寒流,我們都能看見有很多提醒,政府也能事先告知民眾,在天然災害中我們常常就是「災中學」,在事件發生之後才得到寶貴的經驗。

就像剛剛汪老師提到的熊本地震,我也覺得很訝異,居然是在2 次很集中的地震後才來了主震,誰都不會想到更嚴重的災情還在後面。

從經驗開發新技術

回到台灣的例子,去年的颱風特別多,從氣象的角度來看颱風結構是正圓、橢圓形,所以大家都迷失在氣象預報颱風警戒範圍,但是我們曉得颱風的結構會受到地形的影響,影響範圍不見得會是一個正圓,所以在科學技術上我也還在學習,從事件當中累積經驗;又如美國關島,它的颱風半徑在海上並非正圓型,而是因應颱風整體結構而有不同調整。

就我所知,氣象局現在也嘗試開發新技術,為的是適應颱風結構並非正圓的情況,科學的認知有時候會有它的極限,但我們能在事件過後改善它,這是我認為在面對天災時不得已要在災後去學習的地方。

常保謙卑 記取教訓

面對天災人要更懂得懷抱謙卑,認識且面對我們的自然環境,還有很多是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不是我們在科學方面能夠完全掌握的,必須隨時保持這樣的心態。

問:賈博士說道,我們對於生存的環境要有一個敬畏的態度, 因為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抱持著謙卑,方能居安思危,有所準備,否則心態疏忽、鬆散,說不定大禍臨頭時都來不及了。不曉得汪老師是不是有同感?

汪中和:一點也沒錯!我們要懂得學習教訓,以及亡羊補牢。我再舉個例子,去年義大利中部地區發生的地震,8 月發生了規模6.2 的強震,整個山城瞬間全部毀掉,政府痛定思痛,就把所有中部地區抗震結構比較差、房屋存在高風險的居民強迫疏散。

沒想到10 月30 日來了個更大的地震,是1980 年以來最強的一個地震,也在同樣的地方, 那起地震雖然很強烈,但是沒有什麼人員傷亡,因為政府事前已經疏散了民眾。

所以記取教訓、亡羊補牢,是我們防災避災,面對災害一定要做好的工作。

問:這並不容易啊,需要有遠見的政府,民眾多半會有僥倖之心,會想:難道還會再來個地震嗎?

汪中和:自然界給了我們很好的功課,不管是日本的地震、義大利的地震,都告訴我們:許多自然災害就像是一隻黑天鵝, 如果我們事先不做好防範,沒有警醒,受到傷害的就會是我們自己。

問:那麼,台灣最近會面臨重大地震嗎?對於災害要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

汪中和:台灣的地震風險一直都很高,和義大利、日本一樣, 我們都是處在板塊擠壓的環境。現在由於氣候暖化,累積在地殼的能量也非常高,全球規模7 以上大地震的數目也一直增強,台灣面臨到的地震風險真的很高, 但是我們現在無法做地震預測, 為今之計只有好好做好防範。

問:最後請賈博士分享結論。

賈新興:極端的天氣、事件, 或是天災,都是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也就是我們要有自己與風險共存的正確認知。

其次,風險並不代表就是危險,它也會帶來機會,我們面對天災時確實常常是在災後學習經驗,所以謙卑,並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來面對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這是重要的。

這並不是要我們每天都提心吊膽,而是要認清事實,並因應未來採取必要行動,而不是我們什麼也不做,這樣就會是坐以待斃。

主持人:所以居安思危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