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烏魚產業 應明令禁用激素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3/16 14:05 點閱 1350 次
在養殖烏魚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雌烏比率,增加烏魚子的數量,業者會在飼料中添加雌激素也引發食安的疑慮。(photo by 網路截圖)
在養殖烏魚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雌烏比率,增加烏魚子的數量,業者會在飼料中添加雌激素也引發食安的疑慮。(photo by 網路截圖)

烏魚子是相當受華人喜愛的年節伴手禮,其來源分野生與養殖兩種。隨著氣候變遷,人為(濫捕、污染、棲地破壞等)等因素,野生捕獲烏魚子數量銳減,為因應市場需求,養殖烏魚子產量逐年增加。

禁用激素為當務之急

然而在養殖烏魚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雌烏比率,增加烏魚子的數量,業者會在飼料中添加雌激素也引發食安的疑慮,最終政府部門以使用雌激素劑量低且經檢測未有不當殘留,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來安撫消費者,讓風波暫息。

鑑於雌激素只要極微量(pg~ng∕ml)就會產生影響,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濫用激素會給人體帶來致癌的高風險,歐洲許多國家已明令激素不可使用於養殖食用魚(European Directive 96/22/CE),而不是規定不能有殘留,自有其道理。既然我國政府也明令禁止養殖魚類使用激素,如何教導養殖業者採取不使用雌激素的養殖方式,實為當務之急。

人工篩選 作市場區隔

早期國內養殖烏魚並未使用激素而是透過人工選別將雌雄分開飼養,精確度可達6-8成。後因海大研發於飼料中添加雌激素可提高雌烏比率高達9成以上,既方便獲利更高,遂成為國內生產養殖烏魚子的主流。

但未來可以回歸到傳統人工篩選方式,再配合池塘管理,營養物質補充,同樣可以獲得品質佳的養殖烏魚子。

儘管生產烏魚子的數量不如採用雌激素者,可若能透過標示與使用雌激素的烏魚子做出區隔,相信消費者會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沒有食安疑慮的養殖烏魚子,可以彌補其在數量減少的損失,也有助於養殖烏魚子的全球行銷獲取更高的利潤。

推染色體育種技術

另一種可行的方法是運用染色體操作育種技術,來產生全雌烏魚苗,提供給國內養殖業者放養。目前國內水產試驗所已將該技術運用在吳郭魚育種上,想藉此技術來生產全雌烏魚苗估計約需要2-3年時間,欲進一步縮短時程則有賴產官學的通力合作。

隨著食安意識提昇,國內消費著追求的不應只是沒有激素殘留的水產品,而是應該選購如歐盟規範未使用激素的健康水產品。然而,要想改變國內烏魚養殖業者慣用以激素來獲取高比率雌烏的養殖方式,政府除了明令禁止使用激素外,應積極稽查飼料廠及養殖場,去除業者或飼料廠繼續違法使用激素的僥倖心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和行銷商要力挺,讓養殖業者有誘因去改變現行的養殖方式,維繫養殖烏魚產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