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館」首開幕 展罕見小說手稿

陳玨明 2017/03/02 18:19 點閱 16450 次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電影、電視、電台廣播、舞台劇,以至潮流電玩和各類文創產品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更成為世界華文讀者的共同語言。(photo by 政府新聞處)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電影、電視、電台廣播、舞台劇,以至潮流電玩和各類文創產品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更成為世界華文讀者的共同語言。(photo by 政府新聞處)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報導】曾有不少人說:「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著名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筆下的武俠人物,膾炙人口,全港首個以他為為主題的常設展館—「金庸館」上月28日正式揭幕,透過300多項展品,彰顯查良鏞武俠小說的創作歷程與貢獻。

查良鏞博士是香港著名的報人和享譽國際的作家。1955年他在機緣巧合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大受歡迎,其後他的作品陸續面世,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共寫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

前後籌備歷時三年,耗資1000萬港元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全新常設展館金庸館,1日起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館內共有逾300件與金庸相關的藏品,包括1968年《笑傲江湖》珍罕親筆手稿,以及載有初版小說的陳年舊報紙,向公眾呈現這位近代最有影響華文作家的創作之路。

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的親筆手稿,是由新加坡收藏家借出,手稿上寫有金庸標誌的瘦長字體,數百字段落一氣呵成,甚少改動,反映他創作時思路相當清晰;而原稿紙的留尾兩行留空,原來是金庸寫作的習慣。而由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當年是在報章上每日連載,故展覽特別搜羅多份載有初版小說的陳年舊報,讓參觀者可以重溫當年讀者「追古仔」的歲月。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表示,60年代金庸小說帶動香港普及文化發展,更為創作人帶來靈感,其文字及改篇的電視電影作品風行全球華人地區,影響力是跨階層及跨地域。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就稱,查良鏞博士植根香港,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有非凡的貢獻,他感謝查良鏞為大眾創造了精彩的武俠世界。

「金庸館」連同其互動節目展區佔地約2500平方呎,設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地下,為配合「金庸館」開幕,博物館又由1日至27日在一樓聚賢廳,舉行「繪畫.金庸」專題展覽,展出金庸小說插圖原稿及不同畫家筆下的金庸武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