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文化總會變天了 中華還在嗎?(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2/16 18:14 點閱 1300 次

經過一番軟硬兼施、鬥智鬥力,民進黨政府終於如願取得中華文化總會的主導權,蔡英文總統也可望順利成為新一屆的文化總會會長。

曾經數次易名

中華文化總會的前身是成立於1967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當時是蔣中正兼任首任會長;1990年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文化總會);1991年經內政部核准,由政府組織變身為社團法人,是民間團體,而後舉行成立大會,推舉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兼任會長,並自此立下由總統兼任會長的慣例。

2006年陳水扁任內更改名稱為「國家文化總會」;2010年馬英九總統任內更名為「中華文化總會」。

由於將中華文化總會定位為總統的文化幕僚單位,並希望能為兩岸文化交流建立制度性的平台,馬英九認為,以總統的身份兼任會長太過敏感,反而不利於兩岸文化互動,因此請辭會長職務,而由曾經擔任行政院長的劉兆玄擔任會長。

當時馬與劉之所以會做這樣的安排,就是因為擔心一旦政黨輪替,綠營會去中國化,如陳水扁任內所為,更動文化總會的名稱和業務內容,從弘揚中華文化改為專注於台灣本土文化。

判擺脫政治色彩

因此,劉兆玄擔任會長期間努力讓文化總會與政府脫勾,以更符合社團法人的性質與運作型態,希望文化總會擺脫政治與政黨的色彩後,未來可以不必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讓兩岸文化交流可以持續進行下去。
不過,民進黨的道行終究更高,再加上藍營人士向來不耐挑釁與大亂鬥,劉兆玄僵持了一陣子後還是宣佈棄守。民進黨全面執政後,除了將政府的附隨組織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收回外,像文化總會這個其實已經是民間機構的組織,民進黨仍不放手,主要考量點就是因為劉兆玄任內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主管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機制,也有不錯的成果,例如兩岸合作編寫了《中華語文知識庫》,收入兩岸當代相同與相異的詞條超過10萬則;知識庫走入雲端後其實也有便於兩岸人民使用。

文化總會幾經波折與更迭,目前除了會址所在大樓,其他的有形資產其實不多,當然,因為過往會長是由總統兼任,具有一定的高度;除此之外,對現階段的民進黨而言,文化總會的價值還包括兩岸文化交流的這個部份。

進可攻 退可守

或許民進黨政府認為,儘管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但文化應該可以和政治分開,在文化總會過去所建立的基礎上,蔡政府可以尋求與對岸互動的突破點,如果老共買帳,那民進黨政府就賺到了,如果老共照樣冷眼相待,那就可以證明中國果然是政治掛帥,連文化都不放過。民進黨政府轉個身、把文化總會的名字換一換、業務改一改,還是可以重新擁抱台灣,向本土文化取暖。

因此,對民進黨政府來說,中華文化總會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文化地盤,當然要全力搶攻、落袋為安。至於蔡英文擔任會長後,中華文化這個招牌還可以掛多久,那就看民進黨可以在這個新園地透過文化突圍,搶灘兩岸的成績有多少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