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馬丁‧路德:新時代的揭竿義士 (20161030 明鏡週刊)

邱慕天 2016/10/30 21:49 點閱 3194 次
https://magazin.spiegel.de/EpubDelivery/image/title/SP/2016/44/300
https://magazin.spiegel.de/EpubDelivery/image/title/SP/2016/44/300

《明鏡週刊》 Der Spiegel
「作為一個威武不屈睥睨世界的勇士,他知道上帝在自己的這一邊。然而他也同時意識到,這場破釜沉舟的宗教改革,將以多少鮮血為代價。」當我們看向馬丁‧路德修士1520年這一年的畫像,這是他給人的感覺。一些他生平最重要的神學著作也在這一年問世,透過這些著作,現代人刻畫了我們對這位宗教改革先驅者的想像。

馬丁‧路德生在現代世界轉捩的5百多年前:1450年誕生的古騰堡印刷術、1492年哥倫布跨越大西洋的偉大航行、達文西在義大利引領的文藝復興風潮,以及路德當代人哥白尼提出的「地動說」,讓世界變得更寬闊、更複雜、更現代;人類看到自己的可能性、新的自由之途在眼前展開。

路德的歷史意義,就在於他就是那個連結新舊世界之交的關鍵人物,以鑑往開來之姿,成為新時代的首位揭竿義士。

在他以前的中世紀,「教會」與「世界」不存在分裂。但就在1517年10月31日這天,路德以「95條論綱」公然對天主教廷的「贖罪券」教義提出質疑。儘管他無意顛覆天主教會,95條論綱無疑為「個人」挑戰「體制」立下了典範:它震撼了全德國的平民階級,成為人民對壓迫者算總帳的起義信號,使得原意為「復原/更新」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實質上成為革命。

改革初期的路德,是個注重神學問題的學者,他強調人的一生存在中罪與罰的本質,並強調唯有透過懺悔的態度,連於耶穌基督的受苦,才能得到希望與救贖。

然而後來的路德,同時存在著非常爭議的政治形象。1520年8月發表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是路德的政治綱領,如同德意志的獨立宣言。某種程度上他煽動並掀起了德國的農民革命,可卻又在希望將改革侷限在神學思想方面,而倚靠了薩克森的腓特烈親王等人的政治力量,轉向了鎮壓農民起義的一方。路德一方面是德語修辭與作文大師,卻會使用粗俗且苦毒的語言咒詛他的對手。從教廷、農民、突厥人、猶太人,都曾被他以仇恨言論罵過一遍。

無可置疑,路德的精神遺產是巨大的。他是影響近代德國的第一人。17世紀的30年宗教戰爭、德國後來的分裂、在其上發展的基督教信仰、今日德國的音樂藝術,甚至現任領導人梅克爾與高克的神學,都要追溯到他。然而,當德國今日的右派崛起時,他們同樣引用著當年路德反鄂圖曼土耳其、反伊斯蘭的言論。

路德思想的豐富,可以說和他自身所存在的矛盾,正是近代德國整個思想精神矛盾的源頭─在信仰與憤怒之間、在敬虔與理性之間,他是德國人自認太熟悉的、卻也是最被誤解的人;他帶出了最有影響力的革命,卻不是本於自己的初衷。他一個人站在基督教與世界從此分道揚鑣的節點,無力控制自己身後的未來。

在宗教改革之日,許多人會買路德的公仔來擺設。他看起來是如此無害可親。但那卻一點也不像真正的他。

https://magazin.spiegel.de/SP/2016/44/147594762/index.html?utm_source=spon&utm_campaign=center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