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的聽力挑戰 (簡秀枝)

簡秀枝 2016/09/18 18:50 點閱 1443 次

13日晚間國家音樂廳「非常當代」,「迪歐提瑪弦樂四重奏(Quatuor Diotima)」為台北聽眾上了一堂紮實有趣的「當代音樂」課!除了甫以91歲高齡在今年初過世的法國知名作曲家布列茲的(P.Boulez,1925-2016)遺作《給四重奏的冊頁A&B》外,還有安可曲中,「第二維也納樂派」荀貝格急版及魏本(A. Webern)小品之作,給了音樂廳現場觀眾聽力震撼,令人耳目一新。

新年代四重奏團

「迪歐提瑪弦樂四重奏」是一個相當具有獨特色彩的新年代四重奏團。由4位巴黎音樂學院與里昂音樂學院高材生組成,平常除了演奏古典或浪漫樂派傳統四重奏曲目,以及20世紀現代作品,同時對巴爾托克(Bartok,1881-1945)到「第二維也納樂派」,甚至卡特(Elliott Carter, 1908~2012 )作品,都付出許多推廣心力。

他們的熱情與動力,獲得法國小提琴家Jean Sulem(1959-)的指導,也在「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團」的大師班上,獲得前輩賞識。

因此,他們在每場音樂會裡,除了大家熟悉的傳統主流曲目之外,必會安排現代樂派以降的曲目,成為該團成立以來堅持不變的傳統。

當天音樂會票房依舊不好,坐席率大概只有3、4成,但無損於他們全力以赴,展現最細緻音樂品質的決心。

來自中國第一小提琴手趙雲鵬外,還有女性第二小提琴手洛桑蒂(Ronzatti)、中提琴夏瓦里耶(Chevalier)及大提琴手莫雷(Morlet),男士著黑襯衫、西裝,女士深藍簍空花飾套裝,高矮外型差異極大,但技巧整齊,默契十足。演奏之中,4人不時以眼神的頻仍交會,展現出讓大家「没有話說」的團隊質感。

由於觀眾不多,倍顯音樂廳的「大」,他們一曲接一曲娓娓細訴中,精緻迷人,饒富變化,台下觀眾享受難得的空曠與靜謐,如痴如醉。

舒伯特流暢感

其中,生命如流星般的音樂才子舒伯特為話劇<羅莎蒙德>配樂的《a小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4個樂章,一氣呵成的氣勢中,既保留了舒伯特招牌式的歌唱性流暢感之外,其實,在旋律的起落間,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與焦慮感,倍能滲透肺腑,令人動容。

至於下半場演出的貝多芬《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1》,創作於1826年,是作曲家過世前8個月作品,來不及看到作品首演,主人翁已撒手西歸。

該曲包含7個樂章,共有14種速度變化,而且需不間斷地連續演奏,在在考驗「迪歐提瑪弦樂四重奏」樂手們技巧與默契配合程度,不管是極富表情的慢板、賦格曲段、廻旋曲式,或宣敍調,許多壓抑的哀傷情緒,神秘凝感,以及一些詼諧浪漫樂段,撥弦、頓音,抑或是在琴馬上演奏,在在難不倒這群樂壇新鋭,曲終之後,意猶未盡,喝采聲不絕。

一般來說,舒伯特與貝多芬四重奏?的細膩委婉,醇美動聽,是很討聽眾喜歡的,迪歐提瑪弦樂四重奏」不以討好聽眾、票房為前提,勇於將現代音樂推向舞台,精神非常值得嘉許,尤其4人聯手化作一體,演奏得如此精彩而富變化,更叫人佩服。

不能缺少當代曲目

習慣旋律與調性,偶爾嘗試所謂無調性的當代音樂,既新鮮,又有些許震撼之感,彷彿在音樂學習與欣賞大道上,始終讓自己與時俱進。一場音樂會聽下來,趣味橫生,心頭依舊開心不已。

只是在回望觀眾席的空曠之餘,心頭不免嘀咕著「為什麼這麼好的音樂會,這麼少人來聆賞⋯」。

音樂聆賞,當然迎合悦耳動聽的,但少了當代曲目,會讓人慨嘆惋惜,更擔心美育發展的偏頗與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