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大提琴之夜─聆賞穆勒修特純粹弦音 (簡秀枝)

簡秀枝 2016/09/14 11:28 點閱 1498 次

很久沒有享受這麼純粹的音樂會。德國籍的帥哥大提琴家穆勒修特(Daniel Müller-Schott,1976-)以289年的夏皮洛名琴,成就了「2016年無伴奏大提琴之夜」,擄獲了台北國家音樂廳樂迷的心。

沒有意外, 12日晚間偌大的音樂廳依舊顯得空盪,但出席觀眾皆具有某種程度的鑑賞水準,各個都是有備而來的忠實樂迷。兩盞聚光燈下的大舞台,卻波濤洶湧,從巴哈、普羅高菲夫、克拉姆到高大宜,300年大跨度下的無伴奏大提琴韻,宮廷到民俗,繁蔚多變中,呈現了難得的空靈澄澈,彷彿空谷清泉,脫俗純粹。

丰姿颯爽露名琴

今年剛滿40歲的穆勒修特,一臉俊俏,修長高䠷身材,不管是白襯衫、黒領結、配螢光墨藍衣裝,或者黒色襯衫長褲都予人「帥哥」形象。已經是第3度在台北演出,已經熟門熟路,也習慣偌大音樂廳?的空曠。4首大曲,加3首安可曲,賓主盡歡,又熱情與樂迷簽名、合照,大家反應極佳,各個開心不已。

大家都耳聞穆勒修特使用價值不斐的名家古琴,一度無意間的台上調音,正好把身材姣好的1727年由製琴名家馬泰奧‧葛弗瑞勒(Matteo Goffriller)所製作的《夏皮洛Ex Shapiro》名琴,展露無遺。古樸發亮的琴背,完全一體成型,沒有接合點,讓台下的音樂人們,嘖嘖稱奇,忌妒又羨慕。

組曲風格多變跌宕

提起無伴奏大提琴,巴哈是宗師爺。《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巴哈擔任科騰宮廷樂長期間創作的,將近300年,作曲家在前奏曲之後,依序加入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蕯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很顯然這些紛縟小曲,帶著自身發源地的節奏與音樂性,被組合在一起,構成彼此競逐又互補的趣味,呈現出變化繁蔚、搖曳跌宕的音樂效果。

這首組曲,十分著名,曾被改編成許多不同類型的音樂,例如,麻雀變王妃、心靈獨奏、怒海爭鋒:極地征伐等電影配樂,完整的結構和藝術性,堪稱經典。大家在耳熟能詳下,盡情享受穆勒修特的天籟旋律!

融合新舊旋律

普羅高菲夫與知名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的金蘭情誼,一直是音樂界佳話。《降C小調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是普羅高菲夫晚年作品,1953年腦溢血病逝後,羅斯托波維奇銜命結合其他作曲家補完全曲。作曲者與演奏家相知相惜,莫此為甚。
穆勒修特像拆解一甲子前的謎底一樣,舉重若輕,娓娓拉奏著普羅高菲夫晚年標榜「突出的旋律性」,頓挫昂揚中,有著神秘天機。

美國作曲家克拉姆題獻給擔任大提琴手長達25年母親的作品《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被公認是「舊瓶裝新酒」之作,形式上既類似巴洛克奏鳴曲,但音樂內容無論是調性、旋律、和聲、節奏等等,都是20世紀的新語?。穆勒修特把新舊元素,融入胸懷,絮絮呢喃中,彷彿陌生挑戰了我們的聽覺,又散發充滿浪漫情懷的旋律,撫慰台下樂友心靈,在在令人感動。

號稱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新里程碑的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果然是對演奏家的技術試金石。

高難度技巧演奏

這首創作於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於3年後的1918年才由大提琴家Jeni Kerpely於布達佩斯首演。作曲家高大宜首先受「後調性」音樂啓發,創作中充滿大膽與創新的嘗試。其次又受德布西音樂影響,著力樂器音色變化與和聲的靈活使用,讓音樂有絢爛高彩度的表現。另外,還兼容了「新古典主義」精神,將傳統複音音樂和古典樂派的曲式架構,鎔冶於一爐。

穆勒修特對這首眩目曲子,沈著應對,不僅捕捉了匈牙利民謠特色,又展現音樂曲式的親切感,在變化多端的音色及特殊聲響效果,有條不紊,是創新與傳統的撞擊,又親切又陌生的邂逅,在特殊調性法下,或下調空弦、或更換把位、或顫音撥奏、拋弓、靠近指板、靠近琴橋的高難度演奏技巧,許多快速音群的段落,在在是嚴苛考驗。

脫去領結閃亮西裝外套,換上黒襯衫的穆勒修特,不但沒有迷了路,更在過關斬將之餘,打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弦音國度,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