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改變了亞洲地緣政治( 陳清泉 )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6/07/17 16:32 點閱 1455 次
南海仲裁並未解決問題,反而將地區安全情勢複雜化。(photo by 網路截圖)
南海仲裁並未解決問題,反而將地區安全情勢複雜化。(photo by 網路截圖)

南海仲裁結果出爐,不僅否定中國對「九段線」的歷史權利,更判定太平島是「礁」非島,現狀的改變直接升高周邊諸國緊張關係,並宣告南海將進入地緣政治板塊運動的好發期。

引發全球關注的南海仲裁案揭曉,國際海洋法庭裁定南海九段線沒有法律根據、中國在南沙群島不擁有專屬經濟區、以及中國侵犯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的捕魚權等。原本菲方提交仲裁的對象是中國,卻連帶波及我國太平島,仲裁結果明確指出太平島是礁非島,我國只能主張12浬領海,等同限縮我國在南海的專屬經濟海域範圍及大陸棚的主張。

我國態度不夠強硬

針對與台灣攸關的太平島主權,以及我國國本所在之法定U形線問題,總統府表明堅守南海主權的立場,絕不接受仲裁結果,並主張仲裁判斷不具法律拘束力。蔡英文總統將親登巡弋南海的康定級迪化軍艦,宣示立場。

但是,對照北京當局表明「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不執行」,強硬表態護土的決心,甚至有傳言習近平已下達解放軍進入二級戒備,南部戰區一級戒備,挑明不惜一戰以捍衞南海主權和領土完整。政府不能再像過去以軟訴求因應變局,必須研議強化太平「島」的實質力量,才能在國際社會維護主權。

明哲保身、堅守立場

北京在仲裁前要求台灣對南海主權的立場不能退縮,華府敦促各方必須克制及尊重有關的仲裁判斷,避免挑釁性言論或行動,立場明顯偏向馬尼拉。這將為蔡英文總統帶來兩難,傾美則得罪北京,反之則華府不悅。分寸之間如何拿捏,考驗政府的政治智慧。

「明哲保身」會是趨吉避凶之策,換言之,美國向來並未反對我國在太平島駐軍,沒有必要在當下做出撤軍之舉,反而更應「馬規蔡隨」,增派巡防艦防衛太平島,以實際行動展現維護主權的決心。

國際法庭的承審法官對中國並不友善,且受到美國的影響,才會做出不利中國的裁決,畢竟,自古強權即真理,南海誰說了算?二戰以降,美國基於航行自由與亞洲的戰略佈局,以強大海軍軍力建構的美利堅霸權,已說明一切。

事實上,國際法的鼻祖格勞秀斯當年定義航行自由,只是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益的詭辯,真正的目的在於抑制西班牙的海權,最後造就荷蘭與英國兩個新興強權。美國以法律效力要求各方遵守國際法庭的仲裁,說穿了,就是為自己的海權和軍略。

仲裁結果讓局勢更複雜

南海仲裁並未解決問題,反而將地區安全情勢複雜化。盱衡全局,美國的任務是駕馭亞太地區的衝突與關係,防止出現敵對的超級大國,威脅美國的利益;中國的目標則在突破美國的海權封鎖,望能取而代之,建立中國的亞洲秩序。

南海仲裁案,菲律賓起手、美國影舞、日本煽火、中國悍拒,至於台灣,則被風暴的側裙掃中。周邊諸國不論是主動或被動捲入南海地緣政治棋局,美、中兩國在南海海域的博奕,一方要維持現狀,一方要打破現狀,短期間不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