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克服恐懼症候群的心療機制 (20160522 新共和)

邱慕天 2016/05/22 19:16 點閱 769 次

《新共和》New Republic
56歲的荷蘭人卡琳5年前曾經在與丈夫同遊約翰尼斯堡的一晚遭槍手入室行搶。那趟旅程後的幾年之間,卡琳晚上睡覺都無法擺脫那種恐懼,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驚醒她,彷彿又有劫匪闖空門了。

直到2013年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梅雷爾‧金特教授宣稱開發了一種「恐懼療程」:她以角色扮演方式與卡琳實境重現了那一晚的搶劫,接著她突然中斷角色扮演的情境並讓卡琳服下一顆白色「普萘洛爾」錠。之後卡琳就好了,可以一覺到天亮。

48歲的金特是研究人類恐懼和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權威。她指出,作為是一種預期心理,有時「害怕」能夠讓我們採取思考和預防的計畫。然而,過多的擔憂、不理性的恐懼會打亂我們的生活。

1920年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特森曾實驗出「恐懼」來自於負面的關連記憶。在敲鐘的時候同時電老鼠一下、在丟給孩子一隻老鼠玩具時用大聲敲鈸嚇他,從此以後老鼠會怕鐘聲、小孩會怕老鼠──儘管他們並非恐懼經驗的源頭。

後來心理學家發現,恐懼首先可以透過「揭露」療法改善。像是在諮商過程中,不斷地透過接觸老鼠和毛動物,幫助患者斷開「老鼠」與「突如其來聲響」之間的連結。

此外,又因為人類長期記憶的形成,與腦內的一種「蛋白質合成」的「鞏固」(consolidation)過程有關。2000年時科學家納德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實驗證實,「鞏固」的機制,在每次大腦存儲記憶時都會發生。對於金特來說,這代表每次觸發「恐懼」認知的環境出現時,都是一次記憶「再鞏固」(reconsolidation)的機會。

因此只要幫助恐懼症患者重演恐懼的場景,並在同時給他們服下普萘洛爾這種可以降低大腦腎上腺素的鎮定藥物,他們的原初的創傷經驗就會被這些「再鞏固」的感受改寫,能夠在生活中重新正常面對另他們恐懼或難忘的場景。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33008/cure-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