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修辭學:演講的藝術 (20160508 德國時代週刊)

邱慕天 2016/05/08 19:01 點閱 1164 次

《德國時代週刊》 Die Zeit
在2016年4月25日,歐巴馬在美國總統任內最後一次踏足歐洲。在漢諾威發表〈致歐洲人民〉的他,甚至運來了自己的專用講壇。時而如靈恩領袖般展現迷人魅力;時而調皮慧黠、悲愴而深情,歐巴馬已經把演說昇華為一門總統藝術。

但他所掌握的修辭力量,則有一個長遠的歷史豐碑可追溯。馬丁‧路德‧金恩是他那個時代的演說大師。1963年他在華盛頓紀念碑600米波光嶙峋的反射池,向著兩旁25萬人侃侃佈道。原來當天凌晨4點時,他的幕僚華克勸阻金恩別再這麼重要的演說重談「夢想」這個他講道常用的老調,「講些獨一無二的東西吧!」

於是頭10分半鐘,金恩照稿演出,豔陽曝曬下的民眾則有些意興闌珊。直到為聚會開場的歌手福音歌手瑪哈莉亞‧傑克森不斷氣音催促:「馬丁,快告訴他們你的夢想!」催動了金恩在11分鐘起開始脫稿演出:「…我仍有一個夢想。」接下來的一切,就是史冊上的傳奇了。

穿梭在聖經舊約和新約、美國獨立宣言、林肯的蓋茲堡演說,金恩一點沒有斧鑿地融會了各種經典。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修辭學教科書的三大支柱 :氣(ethos)、道(logos)和魂(pathos)在他身上完美體現。

修辭植根於民主。公元前465年,西西里島從暴政中解放出來,權力的真空被「公民」的身份所填入;誰想要在政治上佔上風,就必須在公民前說話贏得他們。由於歷史的原因,人類的本性顯然沒有在這幾千年出現根本變化。亞里士多德300年後,位居羅馬政治權力中心的演說家西塞羅就表示,演說真正的精髓在於打動聽者的心中感情,更勝於訴諸他們大腦的理智。

甘迺迪總統在1962年的紐奧良演說改換了西塞羅訴諸羅馬歷史輝煌的誇耀,一如歐巴馬的演說般,都將公民宗教、憲政愛國主義、國族自豪感融合在一起。

德國因為納粹希特勒的關係,曾讓「演講術」蒙上煽動的污名。一如柏拉圖也曾示警,當區分有見識的言論和阿諛奉承、危言聳聽的差別。當今企業與大學則開始普遍用投影片和多媒體輔助言傳,只是似乎隨著圖像的情感爆發力被重視,許多「條列式」簡報也讓演講碎片化、使佈道的藝術失傳。

今日不少單位試圖結合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專業,探求讓不老的演講術重生的新格式。也許它最重要的原則,仍來自500年前的基督教改革家路德:「這是我的立場、我的說法,它代表我的意思。(上帝助我﹐阿們。)」

http://newsletterversand.zeit.de/go/13/1OI79LMG-1OFFN9L2-Z9HY59T-4BFFRA.html?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