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刻板印象的力量(20160214 德國時代週刊)

邱慕天 2016/02/14 21:07 點閱 1355 次

《德國時代週刊》 Die Zeit
刻板印象的力量

德國車比較堅固沈重、義大利車輕飄易壞。母乳比牛乳健康,荷蘭蕃茄與以色列橘子食之如雞肋。政客專說空話,記者只說謊話。阿拉伯人是小偷和強姦犯。非洲人是毒販。穆斯林是恐怖分子。阿爾巴尼亞人是社會寄生蟲。

這些都是現今的刻板印象。愛因斯坦說,「偏見比原子更難裂解。」1890年成立了抵禦反閃主義協會的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在4個月的工作後就對他的目標幻滅了。他告訴赫爾曼.巴哈爾,「邏輯與道德之於反閃主義者,就如同對牛彈琴。」

偏見進行的方式就像《列子.說符》中的「疑鄰盜斧」,在社會心理學上又叫做「虛幻的關連」;當你認定這群人是賊,你就會堅持找到能印證他們是賊的方式。更糟的是,當我們試圖針對刻板印象舉出反例(例如敘利亞難民不是扒手,當中也有受教良好的牙醫),往往恐怕只是證實了「刻板印象所描述的內容才是常態」。

即使是非常顯著的統計數據,固執的人也會告訴你「那只是過去只有有限的事件的經驗(有鑑於這麼多的X做出了Y),卻不能作為未來的評估基礎」,待到出現符合其預設立場的事件,他又馬上會回來向你宣告「真理」的勝利。

德國詮釋學高達美就曾揭露,理解世界的整個過程,只能從一些暫時且局部認知展開;他認為這些「前理解」(Vorverständnis)必須經歷不斷的修正並朝向「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的目標。這道理就像是科學實驗,必須先有立論假設,然後進行求證工作。問題出在一些狹隘的基本教義派,只會複誦教條,從來不理會證據。

偏見成因除了社會性的,還有我們大腦構造所形成的知覺習慣,康德稱之為「天賦觀念」(angeborenen Ideen),例如當我們打開A開關、B處水接著流出。兩者可能是巧合或其他原因生成,我們卻會認為A導致B。

偏見由於用來區分敵我和決定資源分配方式,太過自然和簡便,在民主制度下,多數的偏見更會因為彷彿經過人們表決的驗證而以假客觀的面貌出現。偏見無法輕易消滅,但我們可以常常給自己想當然而的立場,接著多自問一句「但是」,總是會有幫助。

https://leserservice.zeit.de/die-zeit-diese-woche/?r=titel&bmMailId=1KKPEFR2-1KFSU1S6-I0R1TX&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