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當逃難來的男人與歐洲新女性相遇(20160117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6/01/17 19:20 點閱 1006 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當逃難來的男人與歐洲新女性相遇

4個月前,敘利亞3歲男童亞蘭陳屍海灘上的震撼照片,曾經決定性地催化了歐洲的人道主義,然而後來履行收容的義務卻多由德國、瑞典承接,這也快速地消耗其國人的同情心和耐心;因此,當科隆等地跨年夜的集體性侵德國女生的醜聞被證實是難民所為後,格外激起歐洲人對難民居然「恩將仇報」的憤慨。

那天,以北非裔的年輕難民為主的人潮成群結隊上街,把走出科隆火車站的女生團團圍住,行奸淫擄掠之事;警方已累積超過600名婦女報案受害。必須說,由於缺乏西方文化的性別意識教育,這些難民根本還沒學會尊重女性。他們的伊斯蘭文化會教導他們:妻子應該完全順服丈夫;在其原生國家,女性衣著輕佻單獨上街,會被認為活該遭人魚肉。

這並在他們脈絡中或許不必然有錯,但當難民到了別人國家寄居,入境隨俗、懂得主客之別就是重要的。尤其歐洲女性雖衣著自主和擁有開放性觀念,但未經有同意的肢體接觸仍是犯法的。

當然,執法是個問題。德國警察鬆懈慣了,難民治安問題會需要他們硬起來,以以免「人道精神」的美事因為少數的老鼠屎,發酵成「種族主義」及排拒移民的一鍋壞粥。

犯罪統計學曾指出,男性比例高出女性太多的社區治安較差,如果男性是無業蹲在街頭就更糟糕。偏偏有本事橫渡危險海道、穿越顛簸陸途赴歐的難民,幾乎全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丹麥甚至還有不准難民依親團聚的「無唐山媽」政策,這些都會製造社區的潛在不安定。

美國融入移民的經歷顯示了移民開始工作後,文化適應的步調好多了,這或許意味著,該給逃難來的男人們一點正事做了!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688397-absorb-newcomers-peacefully-europe-must-insist-they-respect-values-such-tolerance-and?spc=scode&spv=xm&ah=9d7f7ab945510a56fa6d37c30b6f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