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課綱更重要的是思考 (林彥佑)

醒報編輯部 2015/08/17 17:27 點閱 1875 次
同樣課綱給不同老師教,效果不一。(photo by Wikipedia)
同樣課綱給不同老師教,效果不一。(photo by Wikipedia)

近期反課綱的議題爭論的火熱,身為國小教師的我,不敢說課綱不重要。但實際在上課前的備課,鮮少會注意到課綱,或是特別留意能力指標、教學目標等概念名詞。課綱充其量來說,只有在撰寫教學設計時,才會略嚐一二。

或許有人會說,老師及學生不會感受到課綱的重要性,那是因為編撰、審查教科書的委員,早就替大家把關了,這固然是要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老師,都能判斷現階段的課程綱要。要教給孩子的是哪些能力、哪些符合該心智年齡所能吸收的知識。

因此,教師可以從制式的課綱轉化到課程的實踐,所以,比課綱更重要的,反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了。同樣一個課程綱要,給教學方法正確、活潑,以及給教學方法錯誤、單調的老師教學,所帶出來的師生互動與學習成效,自然會有所不同。

同理,就算課程綱要訂的不夠周詳,但活化的教學,反而能教得不錯,甚至比課綱的預期效益還要好;就像一顆好的種子掉在沒有養份的泥土,與一顆不好的種子掉在肥沃的泥土,所得到的結果可能一樣。而課綱重要性為何就成了「教學思考」的關鍵,課文依課綱所編撰的文字,是成為教與學最重要的思考點,教師能否找到值得學生思考的問題,學生是否找到值得質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