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創報兩週年 朝聖新媒體 台灣醒報實習趣

林上裕 2015/04/27 13:07 點閱 666253 次

【台灣醒報莊雅茜】走進這個30坪不到的辦公室,台灣醒報讓每個進來的人「瞠目結舌,除了傻眼還是傻眼。」很難想像竟有一個媒體,能在這麼小的空間、連十個員工都不到的狀況下,每天還能在網路上發布一定數量和品質的新聞。

整間辦公室瀰漫著敲打鍵盤和電話訪問的聲音,只見記者大哥、大姐們眼睛直盯著電腦螢幕,連有訪客到來都不知道,我甚至懷疑,就算天塌下來他們可能還是不為所動,繼續趕稿。

以上敘述一點都不誇張,這就是我對醒報的第一印象。

沒想到自正式進入醒報實習,我竟加入他們「拼命三郎」的行列,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為在截稿前完成所有手邊的稿子,連續盯著電腦三小時是常態,因趕稿而忘記吃午飯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當天還要錄製《醒報現場》,那麼就要有「自動忽略」晚餐的心理準備,其中還有廣播《華府現場》和剪影片、打標等工作不時出來攪局。

整天下來,不論是正職員工、工讀生或者實習生,每個人至少都能完成五個以上的工作任務,面對如此大的精神壓力,我只能安慰自己:因為每個員工都是「能者」,當然就有「多勞」的壓力啊。

不過,這份工作雖然很忙、很累,但每天工作結束的同時,至少還能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再加上這裡的大哥大姐們對我們學生更是照顧有加,不吝嗇地將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和採訪「撇步」傾囊相授,滿腹成就感和同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我越來越喜歡記者這份工作的原因。

【右手拿筆 左手拿電話】

醒報每日的成就和結果,是由每位記者團隊合作而完成的,但是在這裡工作的記者還必須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除了要會「寫」還要會「拍」,如遇到當日人力不足,就必須自己扛者攝影機和腳架參加記者會,機器的重量和體力並非問題,真正的壓力是來自於一邊記錄、一邊錄影,真是人生一大挑戰。

應該這麼說:記者要擅長左、右手並用。在外面,我們左手操作攝影機、右手記錄現場狀況;在辦公室,我們左手拿電話筒、右手則忙於記下訪問者的每句話,我還看到厲害的大哥、大姐們,可以邊講電話邊敲著鍵盤寫新聞,這種一心多用的高超程度實在驚人,可謂是耳朵、雙手加大腦,「三」管齊下。

【有關「大腦」的問題】

實習至今,有件事情我一直謹記在心。

記得在七月初世足正踢得火熱時,我參加一場某女藝人代言產品的記者會,在記者聯訪時,我只顧看著其他記者將咄咄逼問功力發揮到極致,盡管八卦味已瀰漫全場,我還是一語不發,最後則礙於沒有好題材可寫,只好將八卦寫進新聞。

社長看了稿之後和我說,我當時可以問這位女藝人去看世足的心得啊,她教我,就算是跑藝人活動,也要避免把問題圍繞在八卦上,可以多問一點有關他們的專業,或對時事的看法等攸關「大腦」的問題,幫藝人解圍,藉此甚至可以導正整個社會風氣。

社長常說:「新聞內容要有意義,要問自己讀者為什麼非看不可?」這次的事件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在媒體的所有功能中,有是監督政府和教化社會,記者必須對報導中的一字一句負責,並希望報導的新聞能對社會產生正面意義,相信這也是所有媒體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媒體 移轉一個社會的風氣】

說到底,記者真是一份很弔詭的工作,在西方有句諺語說:「No news is good news」,不過相信很多記者每天早上翻開報紙時,心裡一定期待著能有大事發生。

但在醒報工作,我了解到所謂的「大事」,可以分為正面和反面,上句諺語的No news的news指的應是天災人禍,而在醒報工作,我們不怕沒有大事,因為社會每個角落有太多感人故事、攸關弱勢族群權益和公益活動等著我們為他們發聲,這也是醒報一直以來堅持必須報導的新聞。

比起藝人的八卦新聞,醒報更在乎弱勢團體的聲音;比起政治人物的桃色風波,醒報更想了解無名小卒的感人故事,為搏版面的新聞就像當年風光一時的明星,掌聲過後自動黯然淡去,真正對社會有意義的報導,應是耐人尋味、讓讀者有更多思考空間的文章才對,而這類的新聞,將可永流網路,放出光亮。

記者就像是讀者看世界的窗口,讀者透過我們的文字和影音得知天下事,因此我相信,具有正面意義的報導越多,這個社會將會越來越好,「一個媒體,足以移轉一個社會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