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義和團式勞動保護運動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4/12/08 12:14 點閱 1839 次
現今的勞運,其實都已完全超越了歷史「勞動保護」的格局與範疇。(photo by 左派力量 facebook)
現今的勞運,其實都已完全超越了歷史「勞動保護」的格局與範疇。(photo by 左派力量 facebook)

2014年11月9日星期天,60多個社運團體,分列為勞工戰線、土地戰線及教育戰線,舉行2014年「秋鬥」遊行。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歷史,類似此次「秋鬥」遊行的所謂「春鬥」「秋鬥」運動,本質上都是奠基於「勞動保護」的主要價值訴求,並沒有像這次台北市遊行,卻是遠遠超乎「勞動保護」的範疇界限,而達到了以推翻、打倒國家政經體制的「政治革命」為意涵之極左激進「訴求」。在另一方面,這次台北市「秋鬥」遊行,也不啻映現了「台灣式勞動保護主義」,已然演變成為新義和團式社會團體運動,引人頗以為憂。

【借鏡歐洲福利國家】
歷史上,「勞動保護」的重點是,在「市場失靈」情況下,當勞動者的勞動數量、勞動價格、勞動條件、勞動處遇等受到侵害時,必須要求政府能夠動用公權力,保護其「應有市場理性之權益」,使不受侵害;也就是說,在自由開放勞動市場機制運作之中,這些「應加保護的勞動者」,因為沒有得到「市場上相對公平合理」之應得待遇,所以必須透過工會團體及社會運動方式,來促請、要求並且必須依賴政府或社會,動用強勢公共權力,施予必要的矯正。

但在1995年正式放棄「福利國家主義」體制之後的歐洲,工會機制及勞工社會運動,都同告失能,也失勢了;也就是說,連歐洲這樣子講求勞動權益保護的國家體制,都在1995年遽然改走「競爭力國家主義」路線之後,在國際社會所能斷斷續續再度看得到的工會運動與社會團體運動,其所訴求與所積極追求的,其實都已完全超越了歷史「勞動保護」的格局與範疇。

其所訴求與所追求的具體內涵,幾乎都已是根本超乎「市場機制理性水準」以上,意識形態式的夢幻「勞動保障」事項。

其所要求政府及社會公共權力應予「保障」的「權益」及「條件」,都是超越了「市場理性水準」,超越了「市場正常運作之能力範疇」,也超越了「市場需求者維持其永續營運發展的能力與意願水準」的超額福利事項,通常是政府作不到,而自由開放市場經濟社會也承擔不起的事項。

【企業家害怕走避】
因此,這類需索,無一不都變成為「用政治手段」或「用民粹嘯呼吶喊的威力」,直面強逼「政府出面」或「企業屈服」的威嚇與逼壓。

當然,當這種情勢力量得到社會民粹之「理盲且濫情」之應和支持時,其最可能的發展情境就會是:所有勞動需求面的廠商企業、社會資金、企業家精神,都驚懍於這種民粹威脅與震懾,或選擇遠走他遷外移而去,或選擇停關倒破而息,或選擇逐年逐步縮編減量,資本實力通通移作「自求多福」、「自我消費享受」的「老本」,投資開發全面萎縮;以至整個國家社會造餅機制,全面敗壞破毀,就業機會更少、薪資待遇越發停滯或萎縮。

其終究之結果,事實上是完全與這些復燃「春秋兩鬥」舊把戲、再起義和團式「剛性工會」老戲碼的工會與社會團體之所願,勢必完全相違相悖的。

然則,真正讓人無限深憂的是,所有願意繼續投資台灣的人,竟因此會完全看不到,台灣經濟社會的明天, 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