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不快樂 逾3成感孤寂、悲觀

李昀澔 2014/12/02 19:28 點閱 3665 次
醫師表示,有3成民眾感到「沒人陪、被忽視、受到孤立」,有賴周遭親友付出關懷。(photo by維基百科)
醫師表示,有3成民眾感到「沒人陪、被忽視、受到孤立」,有賴周遭親友付出關懷。(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食安、凌虐等社會事件頻傳,恐影響國人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基金會2日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逾3分之1民眾認為不如去年「健康」,而感到「沒人陪、被忽視、孤立」者也達3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分析,近來食安風暴不斷,使民眾對自身健康狀況產生疑慮。台大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胡海國則強調,「鹽奶案」、「北捷案」等事件主嫌,都屬心理上極度孤立者的反社會行為。

精神健康基金會委託輔大統計中心,針對國內千餘位成年民眾進行精神狀態調查顯示,有36%的民眾不認為「未來所有事情都會更好」,且年齡愈高、分數愈低,有近3分之2的65歲以上民眾,都對未來抱持較悲觀的態度。楊聰財分析,年長者常會認為個人發展空間有限,且近年來國內大環境與民眾普遍期待的社會安定、繁榮有落差,都是造成年長者悲觀的原因,有賴政府推動長期照護政策,以及屆齡退休者加強個人生涯規劃來改善。

報告指出,有近3分之1的民眾感到沒人陪伴、被隔離、不受重視等「孤寂感」,其中有7.3%達高度孤寂,可能已需要醫療介入。胡海國解釋,天生「孤僻」或不喜與人親近,不代表有孤寂傾向,但若性格突然轉變,逐漸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就需格外當心。他說,國外研究證實,在近5年內曾感孤寂者,未來1年內出現憂鬱症狀比例會高於常人,產生自殺意念的風險也偏高。而精神疾病患者若在接受治療後仍缺乏與人互動,復發機率高達4成。

楊聰財表示,待業、離婚、喪偶及獨居者,感到孤寂的比例都超過5成,但仍有很多內心孤寂者,從外表、言談及行為幾乎無從判斷。胡海國分析,去年底震驚社會的「奶粉摻鹽案」及今年的「北捷殺人案」,主嫌都屬高度孤寂者,其內心累積的憤怒或委屈長期未獲宣洩,但平時仍正常上班、上學、與人交際,因而使旁人疏忽;唯有周遭親友彼此關懷、協助,才能避免孤寂者出現病態行為,甚至傷己、傷人。

「多數人可透過網路強化人際關係、紓解精神壓力,但對高度孤寂者無效。」胡海國解釋,精神壓力過重者,常會出現「行動力偏低」情形,往往不願主動透露心理狀態。他強調,一般人使用臉書等社群網路,會有固定頻率,若莫名「人間蒸發」,周遭親友就需特別注意,最好能當面關心當事人。楊聰財也提醒,國人精神健康有極高比例是仰賴家庭支持,應避免過度沉迷網路,而疏忽與家人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