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做專屬新聞 貼近真實生活

李昀澔 2014/10/15 21:53 點閱 3939 次
荷蘭公廣集團資深製作人楊恩威廉波特(中)指出,兒童節目無需複雜劇情或大成本製作,只要貼近兒童生活,自能引起收視興趣。(photo by台大公法中心)
荷蘭公廣集團資深製作人楊恩威廉波特(中)指出,兒童節目無需複雜劇情或大成本製作,只要貼近兒童生活,自能引起收視興趣。(photo by台大公法中心)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大人總覺得5歲小童不該用刀,但從《萊卡做壽司》短片可知,孩子們早就學會該注意用刀安全。」荷蘭公廣集團資深製作人楊恩威廉波特15日應邀於「國際兒少節目論壇」演說時表示,兒少節目的教育意義源自呈現孩子真實的生活及興趣,而非站在成人角度「講大人想講的故事」。

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黃聿清指出,國內兒童對疾病、體育、兩性、技能學習等題材極感興趣,理解程度也高,但國內兒少節目選擇過少,「小朋友只能看卡通。」前NCC委員、清大科法所副教授翁曉玲也認為,國內兒少節目偏重國小及學齡前幼童,專為青少年設計的單元劇多強調關懷弱勢族群或描述特殊情感狀況,雖然有益青少年身心發展,但題材狹隘,節目內容發揮空間及收視率都因此受限。

【呈現兒童真實生活】
《萊卡做壽司》是波特賴以起家的「學齡前兒童紀錄片」系列之一,片中呈現5歲小女孩萊卡從鋪醋飯、擺配料、擠美乃滋到捲海苔的過程,其中有個畫面,是萊卡用刀具切開海苔捲。曾有德國團隊研究同齡兒童觀賞影片的反應後發現,孩子們看到萊卡持刀後都發出驚呼;「大人多半不准小朋友用刀,但不代表孩子們不會,」波特說,「萊卡不但安全地完成任務,其他小朋友也都知道用刀要小心。」

《萊卡做壽司》不僅引起《時代》雜誌關注,近10年來「學齡前兒童紀錄片」系列有數十位各國導演投入拍攝,已有數百部之多,也成為波特製作兒童戲劇、實境秀、動畫等節目的基礎。兒童節目內容應盡量貼近兒童生活,除家庭、友情、生命、音樂、美學等元素外,應呈現兒童如何學習、發展某種技能,例如包壽司、拆解洗碗機,最能引起兒童觀賞興趣。

【兒童亟需專屬新聞】
「製作人往往為避免過度刺激兒童情緒,而不敢呈現社會真相,導致各國普遍缺乏『兒童專屬新聞』。」波特曾投入每週播出2次的兒童新聞網節目製作,該節目主軸是讓各國兒少針對國際重大議題發表意見。例如在「加薩走廊爭端」篇,有玻利維亞女孩表示「人類不夠文明,才需靠打仗解決問題」,印尼男孩則說出「應透過國際法律解決爭議」等超齡答案,波特說,「因為孩子們本來就懂。」

黃聿清在論壇會場分享今年有70國、500組製作團隊參展的慕尼黑兒少影展得獎作品、由挪威團隊製作的《The Games》節目片段;《The Games》藉由播報體育賽事的方式,呈現1名11歲男孩的日常生活,例如描述男孩為了「想拉拉心儀女孩的小手」,費盡心機、步步為營的有趣過程。黃聿清強調,11至14歲青少年對兩性、感情題材頗感興趣,國內卻極度缺乏相關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