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暴力 王浩威:查家庭脈絡

杜胤廣 2014/09/25 20:00 點閱 3351 次
專家認為,暴力行為必須觀察彼此的家庭生活背景與相處模式。(photo by YWCA提供)
專家認為,暴力行為必須觀察彼此的家庭生活背景與相處模式。(photo by YWCA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臺北報導】「親密關係的暴力諮商輔導問題,需重新反思雙方的『家庭脈絡』,才能破除暴力根源。」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25日說,自家暴法設立10多年來,只能受暴者與施暴者分別進行輔導,卻忽略「關係重建」的重要,需在日常生活互動與家庭背景中,尋找關係的破口。

近來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從捷運殺人、富2代殺警到台大生情殺等,已顯示當今社會與行為教育,缺乏親密關係中應有的「責任」與「價值觀」。25日上午,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舉辦「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特別邀請日本、印度、烏幹達等世界各國女青年會代表,與200多位國內家暴防治專家學者分享交流。

「在各種關係的暴力問題中,除看到權力控制的力量,與誰強誰弱的因素外,更多時候人們都忽略了『界線』的問題。」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長鄭惠玲表示,男、女交往到進入婚姻,是不同家庭個體的結合,並非單一個人的結合,因此,男女交往時的磨合,必有衝突,而有暴力行為也需回到彼此的家庭生活背景與相處模式進行觀察,但過程因需耗費成本與耐心,常受到忽略。

根據全國家暴中心統計顯示,從民國97年至103年至今,台灣家暴案件以結婚、離婚、同居到親子與老人服務等各種關係中,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5千人受暴人口。

王浩威表示,自1993年爆發鄧如雯殺夫案,催生家暴法後,2007年更擴大保護令的聲請對象,但社政體系在人力、經費的編制上投入不足,無法發揮反家暴的成效,再加上少數加害人願意接受輔導,被害人與加害人的輔導者也常常面臨個案輔導上的認知衝突,顯見法律制度針對近來社會不斷發生的暴力問題,仍有努力空間。

「應將醫療化的心理病症,還原到生活世界的置身所在,重新找到受害者與加害者的生活秩序。」王浩威表示,台灣社工缺乏人力與醫療資源,輔導親密關係的暴力問題,必須要擁有在地化的思維,設身處地在每一個家庭中重新思考暴力的根源與生命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