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助抑衝動 提升過動兒專注力

李昀澔 2014/07/24 22:24 點閱 4308 次
台師大團隊以類似「紅綠燈」的概念測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踩煞車的「抑制能力」,同時記錄其腦電波變化。(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師大團隊以類似「紅綠燈」的概念測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踩煞車的「抑制能力」,同時記錄其腦電波變化。(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運動有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加強自制力!台師大及國體大團隊日前於《臨床神經心理學文獻》期刊發表研究,指出ADHD兒童多有「抑制能力」不佳的問題,也就是無法忽略周遭「較不重要」的刺激或訊息,造成學習、工作時易受外界干擾,並出現衝動或過動行為。但透過「水中有氧」訓練平衡、協調及心肺功能後,抑制能力則獲得明顯改善。

【促進興奮物質分泌】
台師大體育系特聘教授、運動心理學博士洪聰敏表示,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分泌不足,被認為是ADHD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控制較差、學習動機低落等問題的原因之一;過去研究證實,運動可促進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分泌,洪聰敏團隊也發現,運動能加強兒童認知發展,並延緩年長者認知退化,因此自2011年開始,著手研究運動與ADHD等認知異常疾病的關係。

研究人員以類似「踩剎車」的概念,測試ADHD兒童的抑制能力,同時以「腦電圖」技術,觀察受試者在刺激訊號出現,至做出反應動作之間腦波的變化;參與該研究的蔡姓助理解釋,實驗過程中紅綠燈訊號會交替出現,綠燈比例遠高於紅燈,受試者看到綠燈時必須立刻按鈕,紅燈時則不能動作,這項測試對一般人而言相當容易,但ADHD患者往往在看到紅燈時,仍無法抑制按鈕的衝動。

【過動者抑制能力差】
洪聰敏團隊發表於《運動心理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控制大小肌肉反應、靜態與動態平衡、手眼協調、柔軟度等「基本動作能力」愈佳的ADHD兒童,抑制能力愈好;且在進行各種動作時,大腦能「動用」的神經細胞數量愈多,反應也較靈敏。

過去研究顯示,ADHD兒童在「放空」狀態的特定腦波比值較常人高,代表「覺醒」程度較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洪聰敏團隊另一篇刊載於《心理生理學期刊》的研究則發現,爆發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度等「體適能」指標較佳的ADHD兒童,在放鬆狀態下的腦波較接近正常兒童。

【運動改善抑制能力】
國體大競技與教練科學所副教授張育愷與洪聰敏團隊合作發表於《臨床神經心理學文獻》期刊的報告,進一步探討體能訓練是否有助改善ADHD症狀。研究人員讓ADHD兒童接受為期8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鐘的水中有氧訓練;張育愷分析,水中有氧運動的特點,在於同時強化心肺功能,以及平衡與肢體協調。結果在8周訓練結束後,ADHD兒童的抑制能力提升了9%。

洪聰敏透露,未來研究重點包括釐清最有效的運動強度及時間長度,以及羽毛球、乒乓球等需與對手互動的「開放性」運動,是否有助ADHD兒童加強專注力。他認為,未來可將運動融入日常學習的「節奏」當中,例如在上課前,讓ADHD兒童進行跳繩等運動,加強手、眼、腳部協調性,讓兒童在學習時,能保持在最專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