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打破學閥 遏止掛名、造假歪風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4/07/21 10:45 點閱 1994 次

最近學者論文造假案引發輿論譁然,在教育部長請辭獲准後可能就此畫下休止符,但是台灣學術界多年來存在諸多陋習,若不能藉此機會做一次「大掃除」,那麼類似事件日後還是會層出不窮,一旦喪失基本的學術道德與倫理,讓抄襲造假蔚然成風, 台灣就不可能孕育出一流的學術和領先的科技。

台灣學術暨科研界除了掛名、造假、抄襲歪風外,更嚴重的是學霸、派閥掌握所有經費及人事升遷等資源,若不願同流合汙將很難獲得研究經費,沒有研究經費就很難有好的研究成果可以登上國際期刊,取得教授升遷資格。因此許多學者迫於現實只能妥協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不願屈服的學者很可能就此落寞一生。

學門派閥壟斷
面對這股歪風,許多學者多次為文指出在國家「計畫性知識」規畫下, 台灣學術界已進入全面「集體管控」階段,甚至淪為學門派閥壟斷和排除異己工具的不合理現象,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卻無動於衷,任令問題惡化下去,啃蝕過去台灣前輩辛苦扎下的根基。

更遺憾的是,享有台灣最高學術榮譽的中研院院士們,對此現況其實早就知之甚詳,卻沒有揭發的道德勇氣,這次造假事件若不是鬧上國際媒體,恐怕很快被淡化擺平,不會引起媒體關注。
尤有甚者,為求速效,更是以「模仿」取代「原創」,對於基礎性與必需扎根的研究工作較乏人問津,已影響到台灣農漁業科技原先在國際所享有的聲譽。許多研究成果被過度誇大,真正能商品化、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案例,相當有限。

日本做法可借鏡
一向重視學術倫理傳統的日本科研界,在發生新型萬能細胞「STA P 細胞」論文造假案後不僅立即組成調查小組,不護短,做出撤回論文與收回補助經費等處分,並針對該事件所凸顯出當前日本年輕科研人員,存在的研究倫理體系不完備、研究機構過度的成果至上主義、研究經費競爭激烈等問題,做出深刻檢討,及時提出亡羊補牢的做法。

鑑於問題盤根錯結,加以媒體報導常只有5 分鐘熱度,本次事件最終可能只是採象徵性懲罰措施,並不會啟動後續深入調查,也不會有全面改革的行動。
在發生重大學術造假事件後,台灣政府與學術界應痛定思痛,打破學閥派系的壟斷並重建學術倫理,還給學術界一個乾淨、不受鉗制的研究空間,而身為科研人在追求自我理想實現的同時,也別忘記科學的第一守則─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