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最新研究證實,暴露過多塑化劑可能增加乳癌罹患風險,雖然醫師指出,腎功能正常者,喝水可以幫助毒物代謝,不需特別擔心環境中的微量塑化劑,但因為塑化劑產品無處不在,要特別注意避免將塑化劑吃下肚,比方說接觸塑膠產品、化妝品後,要先洗手再進食,尤其避免將食物覆蓋保鮮膜微波,或直接加熱超商的餐盒。
乳癌居國內女性癌性首位,過去30年來發生率增加了5.4倍。而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暴露量多、身體代謝能力又差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3.4倍。
過去食品添加塑化劑DEHP事件爆發時,高雄第一科大研究發現,塑化劑暴露會使男性精蟲活動力下降,現在研究證實塑化劑容易誘發致癌,但舉凡裝潢材質、沙發、滑鼠、玩具,或化妝品、護理產品、面膜包裝等物品,都有長鏈、短鏈塑化劑存在,簡直防不勝防。
【小心別吃下肚】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強調,「吃下肚的比較嚴重」,像塑膠袋裝湯麵、手捲壽司的保鮮膜、碗粿的塑膠碗、便當盒裡的包膜,或多或少都會吃到塑化劑,孕婦、嬰幼兒或腎功能差的病人需特別注意,比方說接觸玩具、化妝品後,都要先洗手再進食。
醫師認為,腎功能正常的人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微量塑化劑可由腎臟代謝,每天飲用8大杯(約1800至2000cc)的開水,可以幫助代謝體內毒素。
【塑膠加熱危險】
顏宗海特別舉出容易把「大量塑化劑」吃下肚的危險行為,如超商便當打開包裝後直接微波,或食物覆蓋保鮮膜加熱。就算使用塑化劑含量較少的PE塑膠材質,當加熱至6、70度以上,仍會產生毒性。
台師大化學教授吳家誠也強調,超商餐盒、麵包若連塑膠包裝一起微波,一天吃一餐可能就超過人體代謝塑化劑的量,要盡量避免。而早晚作息顛倒、免疫力較差的人,也要避免暴露過多塑化劑,比方說避免外食或穿塑膠軟拖鞋,可以選擇天然棉、麻材質衣物。
除了陳建仁的塑化劑致癌研究外,國外研究也發現,塑化劑會干擾體內荷爾蒙分泌,導致女生性早熟、4、5歲就有經期,影響男生性徵發育,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引起過敏、氣喘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