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階級 改革還是衰亡?

謝宇程 / 文字工作者 2014/07/14 14:44 點閱 2343 次
學者社群之間風氣日壞,卻沒有認真嚴肅地自我檢討、徹底改革。(photo by 中央社)
學者社群之間風氣日壞,卻沒有認真嚴肅地自我檢討、徹底改革。(photo by 中央社)

學者們如果再不嚴肅認真地反省與自我改革,恐會像巫師、武士、士大夫、軍人這些階級一樣,逐漸衰亡。

在五月底,檢方調查桃園縣副縣長葉世文收賄案,發現穿梭其間運送賄款的,不是誰的祕書或助理,是國立大學資深學者,在學界是響噹噹的院長。

現今,又爆發了論文造假疑雲,這位學者假造電子郵件帳號,「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取得論文點數以利升等,案情甚至延燒到教育部長蔣偉寧。

步向衰亡危機?

稍微回憶一下,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多少關於學者的負面新聞?婚外情、報假帳、抄襲與剽竊······一時還數不完。而在另一方面,又有多少學者,用思想引領時代,以良心向社會發言,以行動促成正向改變?似乎很少。

階級會有盛衰興替,和季節一樣,和朝代一樣,和風向一樣。我不知道多少大學校長和教授有所警覺,學者這個階級在台灣面臨已步向衰亡的危機。

在人類歷史中,階級興替已經發生過許多次。三千年前商周時代,巫師階級讓位給貴族武士;兩千多年前經歷漫長演變,皇權與士大夫階級共治天下。一千年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領導階級是士大夫,也就是讀儒家典籍並從科舉取得地位的孔孟後學。

早期台灣學者風範

一百年前,士大夫階級被打破,在戰亂中讓位給軍人,二十世紀前半段,軍人是最有威望和實權的階級。退守到台灣之後,學者致力於倡議革新,散布知識,啟發青年,漸漸成為社會的導師─胡適、傅斯年,都是這樣的人。影響所及,到今日馬英九總統時代,細算閣揆、閣員、考試監察委員, 學者身分比例極高。

節操與使命感

學者階級受到敬重的背景原因大致上不脫兩件事: 一、他們掌握重要的資源( 知識),二、而他們的資源真的能有效地為人民謀取福祉,甚至他們有節操使命感,三、把社會群眾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

但現在,學者階級的基礎正在動搖瓦解。

首先,在知識傳布成本極高的時代,知識不可避免地只能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上。但現在,大量知識湧出,傳布成本歸零,大學教授不再寡佔知識,不再也獨佔知識的創造權力。

當社會多數人都擁有知識,且能創造知識的同時, 大眾漸漸發現,學者創造的知識不見得是很有價值的, 或者是書寫形式晦澀艱深, 或者是主題冷僻狹窄,甚至學者根本放棄了以社會群眾的福祉,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公眾感受不到,他們產生的知識的影響與價值何在。

未反省改革

而在此同時,學者社群之間卻風氣日壞,少數不肖人物玩弄特權、在升等遊戲中不擇手段,犧牲學生與濫用公共資源,此類的正式報導和小道消息早就到處橫流。至今,學者之間卻沒有認真嚴肅地自我檢討、徹底改革。

若你向台灣博士班學生打聽他看到怎麼樣的學術環境,你很可能心中會浮現這個疑問:到底「學者」這個群體,還有多少社會敬意基礎,可以供他們糟踏消耗?

如果學者們不嚴肅認真地反省與自我改革,會不會像巫師、武士、士大夫、軍人這些階級一樣衰亡。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