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電影節起跑 多元物種現影像

張芮瑜 2014/07/14 19:03 點閱 3124 次
生態紀錄片導演邱銘源曾經深耕陽明山八煙聚落長達五年,因此以此為主題,拍攝出聚落產業轉型時所面臨的困境。((photo by othre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生態紀錄片導演邱銘源曾經深耕陽明山八煙聚落長達五年,因此以此為主題,拍攝出聚落產業轉型時所面臨的困境。((photo by othre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張芮瑜台北報導】「從自然生態的語言,反思人類所擁有的恐怖。」紀錄片導演江國賓,以人人聞之色變的赤尾青竹絲為主題,耗時三年拍攝《恐怖者的恐懼》─赤尾青竹絲生態紀錄影片,用毒蛇的視角詮釋出生態的浩劫。江國濱說,看似兇狠的毒蛇,強硬武裝背後同樣陷入物種消失的恐懼,本片獲選為2014生態電影節展出影片。

農委會林務局與國家圖書館合辦2014生態電影節,14日的記者會上,許多關心台灣生態的保育人士齊聚,一同在台灣形狀的陶土模型上按壓出手印,象徵齊心「手」護台灣。自15日起至10月19日,40支本土團隊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將在全台20個縣市中巡迴長達三個月,展出逾5200個場次。

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表示,台灣寶島涵蓋5萬6千種物種,其中特有種約1萬6千種,生物多樣性極高,「生態紀錄片導演發現台灣生態之美,也為各種生物留下珍貴紀錄。」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認為,生態紀錄片必須在合適的季節、時間和場域下,才能拍攝出完整的作品,等待時機的過程十分艱辛。

此次電影節首度發表的紀錄片《里山台灣─滄海桑田桃花源》,挑選陽明山八煙聚落、花蓮豐濱港口部落與新北貢寮水梯田拍攝紀錄片,帶出三地特殊的稻作農業環境面臨的衝突與掙扎。

導演邱銘源表示八煙部落面臨年輕人外流、農民收入低等困境,又因地處國家公園內,土地使用型態受限,聚落漸漸沒落。近年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介入後,扶植當地居民的傳統耕作技法和手工藝,再加上絕無僅有的山區美景,遊客逐漸湧入,也帶動當地第二、三代回流,紀錄片即拍攝出八煙聚落從沒落走向重生的歷程。

另一部紀錄片《恐怖者的恐懼》,導演江國賓克服自身對蛇類的恐懼,跑遍北台灣山區,拍攝出夜行性動物赤尾青竹絲豐富多元的姿態。他表示,拍攝紀錄片憑著一股理想,資源不足、時間緊迫外,在黑暗中拍攝是最大的挑戰,必須盡量減少光源對夜行性蛇類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