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目前還沒有開啟它的全部實力,等到它開放共乘,對計程車業者的打擊將更大,運將應及早因應。
無論是計程車司機,還是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要認清一件事:任何的產業都不再會有穩定期。科技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隨時可能闖入任何產業,把原有的利益平衡、地盤秩序、運作方式徹底打翻。
和軟體競爭
2014 年, 歐洲各大城市的計程車司機乘客流失,已經到了痛不欲生的程度。他們怨怒其他的汽車駕駛,沒有執照,也沒有報稅,卻幾乎把計程車這個產業給頂翻了。於是,他們決定把事情鬧大,逼政府出面解決。
2014 年6 月11 號,很巧。倫敦、柏林、巴黎、羅馬、馬德里這幾個大城市交通同時卡死打結。在那天,歐洲各大城市的計程車司機聯合抗議。他們將車開上道路, 然後放慢速度,甚至停下, 只要三四輛,就癱瘓一條寬闊的馬路。他們抗議:競爭快要把他們逼上絕路了。
他們是和捷運或公車競爭?不是。是和軟體競爭。和所有不開計程車的駕駛們競爭。
Uber 上架兩相得益
原來是這樣的。2009 年, 有一個手機程式(App) Uber 在歐洲上架。Uber 這個軟體可以成為共乘的平台:如果我想叫車市政府搭到機場, 我可以透過 Uber 查出在我附近,是否有任何駕使人也要走這個路線,如果有,我可以和這個人聯繫,坐他的順風車,給他一點錢略表感謝 -- 也許,若駕駛同意的話,一個香吻也可以。
搭順風車的人,付錢可以遠少於計程車,省了一筆支出。而駕駛原本就要開這一趟路,多載個人,路上互相聊聊天,還可以賺一筆小小外快。兩相得益,好不開心。
在七月的這幾天, Uber 爭議也在台灣上演。計程車司機同樣集結起來,向政府請願,希望政府禁止 Uber 。然而,其實 Uber 在台灣的使用情況,已經遠比歐洲狹窄。在台灣, Uber 只有和一些租車公司合作,提供類似私人司機的服務:透過 Uber,可以預約雙B 車款, 定點接送,司機穿著正式, 禮儀得體 -- 價錢比計程車稍貴,但對商務乘客頗具吸引力。
開放共乘打擊更大
其實,Uber 目前只是另一種形式的乘客運輸業務,分食了一點計程車的地盤。請注意, Uber 還沒有開啟它的全部實力。等到它開放共乘,對計程車業者的打擊將有多大,難以評估。
Uber 的歐洲總部統計,在計程車司機發動大規模抗議的那天, Uber 名聲大噪, 下載率拔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點。光是在倫敦市,在計程車司機集體為Uber 打免費廣告之後第二天,用戶數量成長到前一天的八倍半。
台灣計程車司機們,看到歐洲的殷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