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項資源 難民營也能自立

范捷茵 2014/07/06 15:29 點閱 2604 次
若能提供協助,難民也能有自給自足的生活。(photo by DFID -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若能提供協助,難民也能有自給自足的生活。(photo by DFID -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報導】英國牛津大學一份研究指出,難民生活並非如一般想像,需要長期依賴人道救援,侵蝕收容國既有的社會資源。若外界能提供各項資源幫助自立,難民也會追求生活秩序,自主建設下水道、電線杆等公共設施,並發展出小規模的貿易經濟,將營區發展成自給自足的小城市。

牛津大學學者研究烏干達最大的難民營那基維爾,發現該難民營並非外界認定孤立於正常經濟社會之外、必須長期依賴人道救助,成為收容國的負擔。由於烏干達當局允許難民自由進出國境工作、採買,曾為藥劑師的難民可以從城裡買藥,為營區瘧疾患者診療;也可以看到有人販賣廚具、罐頭食品,或自產自銷牛奶及布匹,營區內一片熱鬧蓬勃,看起來就像個自給自足的小城市。

【提供自立協助】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約旦一個有8萬5千人的難民營薩塔利,也出現類似的自發性建設。薩塔利營區內有一套地籍系統,方便官方紀錄戶籍或一般食物外送,街上也有理髮店、餐廳等商家,住家更出現電線桿、私人廁所、下水道、水塔、衛星接收器等設施,居民並不需要完全依賴聯合國的經濟救濟。

但約旦嚴格禁止難民離開營區,以避免稀釋既有公共資源或工作機會,因此薩塔利欣欣向榮的商業經濟,需要依靠幫派偷渡,運入物資。在約旦另一個難民營阿茲拉克中,雖然難民飲食無虞,居住設施也很完備,卻因為居民無法進城採購買工具、原物料等物資,營區內死氣沉沉,無法進一步興建公共建設。

【無法長期援助】
這份報告強調,現行的難民收容機制,忽略了這些人在家鄉爆發戰爭與災荒前,擁有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也對生命有理想與抱負。只要扶持他們一把,提供自立的協助,他們就能很快脫離依賴物資援助的階段。

研究學者貝茨指出,目前全球難民數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多,有3分之2的難民5年內無法返回家鄉,不少人會在難民營生活10數年,如果依舊維持過去「援助為主」的方式,長期下來沒有經濟體可以負擔這樣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