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時事議題 紀錄片要抓住觀眾

杜胤廣 2014/07/01 22:03 點閱 3354 次
負責紀錄片《看見台灣》幕後行銷工作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分享成功關鍵。(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負責紀錄片《看見台灣》幕後行銷工作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分享成功關鍵。(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紀錄片若能激起憂患意識,讓電影跳脫娛樂,探討議題,觀眾就不再只是進戲院娛樂,而是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看見台灣》幕後行銷工作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如此表示。文化部1日邀請百位國內業者與《陰屍路》影集的幕後推手,會中邀請王師分享《看見台灣》如何成功地藉由「時事議題」,吸引觀眾。

紀錄片《看見台灣》去年上映時,先是強打侯孝賢監製,與吳念真的感人旁白,引起新聞媒體關注後,再打造露天首映場,造成轟動,後續也引起環保人士的關注與抨擊,甚至喚醒觀眾開始關心環境問題,使得票房直衝2億以上,創下台灣紀錄片的影史佳績,並拿下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的優勢就是『政治正確』!」王師回憶說,《看見台灣》能如此創下紀錄片奇蹟,在他意料之外,只是當初導演齊柏林來找他時,看完後很感動,但終究面臨到「這部電影怎麼賣?」的現實問題,因為大部分的片商保守,普遍認為紀錄片根本上不了院線,但這部紀錄片主打的「愛台灣」形象,已經取得了當今議題上的政治正確性。

上映前兩個月,不斷包場試片,讓議題發酵,用情感影響觀眾注意台灣環境問題,緊接著也影響更多企業、學校、公部門觀片、做公益,完全在環境議題上,取得政治話語權,使得電影未演先轟動。

有業者詢問,或許這部電影的成功並不代表紀錄片都要依靠「議題發酵」來引起社會關注,畢竟大部分紀錄片探討的議題,「邊緣性」偏多,少有人探討普羅大眾都需關心的議題。

也有業者指出,台灣紀錄片往往都還是會強調「悲情」,例如沈可尚的《築巢人》談論的就是自閉症家庭的困境與痛苦,觀眾往往進戲院都不會買帳,所以,若要讓議題做適當的媒體曝光,帶觀眾進戲院,台灣紀錄片需顛覆以往的邏輯,關心更通俗、更感動人心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