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腎看台灣醫療 社會學者獲獎

李昀澔 2014/06/05 19:48 點閱 2883 次
清華通識中心副教授林文源長期關注國內醫療及弱勢族群權益,其結合工程、科技與社會學研究的成果,也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肯定。(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清華通識中心副教授林文源長期關注國內醫療及弱勢族群權益,其結合工程、科技與社會學研究的成果,也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肯定。(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各病友團體應與政府進行制度面合作,例如讓患者代表參與醫院評鑑,才能將國內醫療體系導回正軌。」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得主、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林文源5日受訪時表示,國內醫療體系及政策傾向由醫界、醫院經營者及醫療設備、醫材及藥品廠商等主導,致患者權益更形式微,缺乏監督與制衡的力量,是目前政府與民間需要正視的問題。

【醫療體系發展失衡】
林文源自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以來,長期關注台灣醫療體系發展,曾參與病友團體、醫療機構、健保及衛福部有關患者權益的政策制訂,並追蹤國內洗腎患者近30年來為爭取權益上街頭抗議、與其他團體互動等「行動能力」,分析弱勢者透過行動改善醫療及生活品質,甚至左右政策等成果。中研院稱其研究「極富原創性」,對醫療社會學、身體社會學等研究領域具重大影響。

「醫療體系由患者、政府、代表醫師的醫學會、醫院經營者與廠商等4種力量組成,」林文源指出,近年來健保財源困窘,各醫學會逐漸傾向廠商與醫療集團,病友團體也缺乏管道參與醫政事務,使患者力量漸趨式微;他認為,醫療品質的改善與促進,應由政府及患者合力監督,因此目前管理各級醫院最主要的醫院評鑑制度,應納入患者代表,而非僅有官方及醫界成員參與,才能產生實質的制衡效果。

【洗腎病友爭取權益】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將林文源過去的研究成果集結為《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一書出版,書中探討社會體制如何限制了各種弱勢族群的行動,以及體制變遷應如何操作,以符合社會上各種族群的期望等問題。林文源表示,社會科學界常拿國外的理論套用在國內個案,他則希望將國內現況理論化,藉此改善醫療體制;而有關洗腎患者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

「30年前,病友團體主要致力於督促政府改善洗腎醫療品質,包括法制化及監督醫院,」林文源分析,病友團體也透過醫界向政府施壓,並要求醫界進行內部監督;此波行動的高峰,係病友團體於1987年走上街頭呼籲政府提供洗腎費用補助,隨即在隔年獲得政府釋出8成補助,更促成多項腎臟疾病相關的醫學研究計畫。而後續與醫改會等民團的合作,也讓人工腎臟自2004年起不再重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