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學習! 教部推廣適性幼教

杜胤廣 2014/05/21 15:31 點閱 2967 次
教育部籌畫一年,21日上午公布「幼兒園教學正常化系列短片」,記錄幼稚園實施適性教學的發展成果。(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教育部籌畫一年,21日上午公布「幼兒園教學正常化系列短片」,記錄幼稚園實施適性教學的發展成果。(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捨棄「老師教、小孩學」的上對下教學,小孩也能在玩的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教育部籌畫一年、21日上午公布「幼兒園教學正常化系列短片」,記錄幼稚園實施適性教學的發展成果。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為推廣適性幼教的教學模式,未來將新增100所非營利的幼稚園,實驗摒棄傳統分科或才藝取向的教學模式。

紀錄片中,不論是描述幼教園與幼兒一同討論遊戲活動,老師更引導幼兒用積木蓋娃娃的家和高鐵站,也自引導邊幼兒自編娃娃的冒險故事;幼教員更用陀螺遊戲,引導幼兒觀察傳統陀螺的轉動,再讓幼兒自行自製陀螺與實驗操作,觀察陀螺轉動的科學邏輯,完全取代傳統上對下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幼兒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針對2至6歲的幼兒園教保服務規定中顯示,幼稚園在實施教保活動課程,應以「統整教學」的方式進行,不再採取分科方式進行,且應在幼兒的生活環境與經驗中取材。

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稚園園長林意紅表示,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時無刻都在「體驗」生活週遭的任何事物,因孩子擁有此「好奇心」的特性,統整教學是運用小孩子天生熱愛觀察、模仿、探索、操作及想像的特性,容易受到環境刺激來學習事物,因此,如果讓孩子藉由遊戲,去培養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美感等經驗,他們會更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幼教適性教學其實非常辛苦。」台北大學幼教系教授林佩蓉說,適性教學的方式,對教保員來說,非常需要「高度的專業」,因為台灣如果能將「歐美幼教風格」運用在台灣幼稚園傳統的「團體式教學」上,需要很好的EQ,甚至在孩子的潛能開發上,需擁有多年的教學經驗,才能針對不同孩子的特質,發展出自身的能力,而這若能成功,將會是亞洲國家的創舉。

「這是東方遇見西方,翻轉歐洲個別教學模式的新發展。」林佩蓉說,透過玩來學習,已打破固有的分科教學方式,家長不需要在茫茫大海的「才藝補習班」中,幫孩子尋找自己的潛能所在,「適性教學」是希望讓孩子不需負擔更多的學習壓力。此外,也希望透過此學習模式,翻轉傳統家長的觀念,更希望北部非營利幼稚園此一開創,未來也能推廣至全台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