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新思維 學者推社區整體服務

方家敏 2014/05/13 17:54 點閱 7297 次
良好的晚年照顧能夠為年長者的生活帶來期待,甚至延緩老化。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良好的晚年照顧能夠為年長者的生活帶來期待,甚至延緩老化。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節省成本不是大砍服務,而是開放多元。」台灣高齡化情形嚴重,長照產業面臨人力、物力匱乏問題。長期研究國內長照與老人福利的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要解決眼前困境不是再修法限制,而是容納更多元的服務體系,參照海外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經驗,提供更彈性、支持性的服務,讓長者「在地終老」。

【法規限制重重】
王品指出,國內長照產業面臨的外勞剝削與營利化問題已經不是由制訂法規就可以解決的,然而《長照法》在現有的框架上發展,政府並沒有了解產業與民眾真政的困境與需求,造成服務必須要迎合法律框架。王品認為,應該是要「法令追著服務跑」,民間有自由發展的空間,也不會發生現在人力不足、日間照顧中心推動困難的情形。

「現在全台使用居家照顧服務者有4萬多人,卻只有7千個服務員,平均每人要照顧6個老人,但月薪只有15K;若是進入長照機構,每個月有30K但就得工作12個小時,每人照顧20位以上的老人。」王品說,行政院日前在全台開辦了130家日照中心,以公家空間提供半日型的照顧服務,但因為法規上硬體規格要求高,民間機構無法負擔,因此也只能服務3千名老人。

目前日本、丹麥、瑞典都已經成功的推動以中學學區為單位的小規模「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視各個社區條件、需求因地制宜,分階段發展到宅服務、社區老人廚房、日間托老、日間照顧、小規模多機能顧服務等彈性服務模式。「節省成本不是大砍服務,而是開放多元。」王品說,這種服務的概念就是「服務切割、人力共用」,減輕照護員的負擔,家人也能得到喘息。

【屏東、雲林成功案例】
目前在屏東縣萬丹鄉廈北社區已跳脫法律限縮,成功利用社區活動中心試辦了日照托老中心「松鶴園」,協助長輩們待在自己熟識的家鄉養老。每個月只要4千元,長輩們就可以得到妥善照顧,每天還能與其他老年人吃飯、話家常,年節時還有特別活動,讓老年人們對於安養中心不再恐懼。該機構的照護員也是土生土長的居民,雖每個月只有20多K,但能夠留在家鄉照顧父母。

雲林古坑的「小太陽團隊」從2001年起便陸續開辦整合式的居家服務,臨時托老、送餐、定點共餐、老人關懷與心靈重建等,同時大量招募在地人自立培訓。他們堅持時間彈性、純自費、員工福利優厚,目前已於古坑、斗六、崙背等地開辦3所日照中心。王品認為,若現行長照機構走向營利化、五星級化,則財團對這種社區式的經營更缺乏動機。

「很多人認為把老人放到安養機構、長照機構裡就能得到妥善的照料,但事實上那些地方的人力不足,機構沒有多於的成本提供符合人性的服務,只能解決基本生理需求,心靈無法獲得滿足。」王品說,年長者需要的除了解決日常問題,還需要更多支持性的服務,「長照保險是一但進入就出不來的,良好的晚年照顧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期待,甚至延緩老化,解決末端失智、重癱療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