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車鼻祖 荷蘭耕耘40年

邱惠恩 / 記者 2014/05/07 16:39 點閱 3901 次
荷蘭的「交通」歷史中,自行車本來就佔有重要席位,雖曾一度於汽車當道的70年代被影響,但經過市民抗議、石油危機等,荷蘭政府最終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photo by Dutch Biker臉書)
荷蘭的「交通」歷史中,自行車本來就佔有重要席位,雖曾一度於汽車當道的70年代被影響,但經過市民抗議、石油危機等,荷蘭政府最終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photo by Dutch Biker臉書)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綜合報導】荷蘭阿姆斯特丹全城有88萬輛自行車,比人口數80萬還多,7成來訪旅客都使用自行車遊覽。在荷蘭的「交通」歷史中,自行車本來就佔有重要席位,70年代汽車雖曾一度當道,但經過市民抗議、石油危機等,荷蘭政府重新思考城市交通政策,最終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

許多國際重要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車」服務,包括巴黎、紐約、東京等。自行車不僅低碳,道路基礎建設成本也低,對健康益處極大,據《國家地理頻道》報導,固定騎腳踏車的人可多2年壽命,罹患心臟疾病機率是一般人的一半,身材外型更比同年齡的人年輕10歲,對城市和個人都很「健康」。

【荷蘭市民爭取路權】
堪稱「城市單車」鼻祖荷蘭,耕耘公共自行車超過40年之久,2011年起,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更連續3年蟬聯《哥本哈根指標》中「單車友善城市」冠軍,對荷蘭人而言,「自行車是必需品,而非替代品,」公共自行車不只當作上班、上學的代步工具,每日生活中的購物、逛街、跑腿、接送小孩等都需要。

荷蘭在1950年代,單車旅遊比例約85%,但隨著小客車日益普及,到了1970年代,單車旅遊比例下跌約20%,但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其狹窄的道路與運河原本是建造給行人跟馬車,非為小客車,也不利停車。

於是,民眾開始組織抗議活動,要求政府打造無汽車駕駛的安全道路,爭取自行車「路權」;與此同時,國際爆發石油危機,致使荷蘭政府不得不正視交通問題,包括減低行車速度、減少民眾開車習慣,這些問題對古老、飽和、無地可開發的城市更顯緊迫;最終,政府逐步在許多城市開辦「免費自行車」服務,興建自行車相關的基礎設施。

在荷蘭,有專門「免交通信號燈」(stoplight-free and)的自行車道,因此,即便自行車騎士不戴安全帽,也鮮少發生交通事故。

【反對城市單車】
不過,並非每個城市都歡迎公共自行車,例如美國洛杉磯、澳洲等地,因為城市道路的規劃設計,公共自行車騎士跟自小客車駕駛人關係緊張,也對自行車騎士相當不安全。

另外,公共自行車也可能成為自行車業者沉重的財務負擔,例如提供美國蒙特婁、芝加哥、紐約等城市腳踏車租賃的公司Bixi,為城市研發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專利技術,但因為研發時間不如預期,導致芝加哥、紐約等城市拒付款項,Bixi不堪負荷沉重債務,於年初宣告破產。

《蒙特婁公報》交通記者瑞迦認為,如何在系統研發與服務上取得財務平衡對Bixi跟當地政府都是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