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工藝文化 還有精進空間

杜胤廣 2014/04/10 20:59 點閱 3408 次
全台收藏最多西洋瓷器的收藏家顧為智,談到台灣瓷器時認為,台灣瓷器藝術若要成為「商品」,就必須加強造瓷工藝。(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全台收藏最多西洋瓷器的收藏家顧為智,談到台灣瓷器時認為,台灣瓷器藝術若要成為「商品」,就必須加強造瓷工藝。(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藝術史不雄厚,工藝技術比不上!」西洋瓷器收藏家顧為智,談到台灣瓷器時說,台灣瓷器的工藝技術及藝術史與歐洲有太大差距,加上現代藝術偏重「創意」,很難在造瓷技術上突破。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則認為,台灣瓷器需回歸消費者的認知,提升大眾對瓷器的美學意識,才是帶動瓷器市場的關鍵。

【歐瓷的工藝表現】
歐洲手繪瓷器工業的發展之所以超越中國,原因也在於「釉料的研發」、「瓷器繪畫的技術」與「歷史文化」。顧為智表示,從歐洲瓷器品牌的代表-法國的賽佛爾王室瓷窯、德國麥森瓷窯、柏林王室御瓷,到奧地利的皇家維也納瓷窯等四大皇家御用官窯,就能窺探瓷器在歐洲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探索歐洲古瓷的歷史可以發現,瓷器從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始輸入歐洲,令歐洲人大為驚艷。但瓷器流入歐洲,在300年前的航海時代來說,運送風險高,價格比例相當於「一兩黃金、一兩瓷」,稱為「白色金子」,所以歐洲皇室貴族也爭相收購瓷器,甚至將擁有瓷器當做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外交工具,進而引發一連串的皇室鬥爭。

【寫實的意義】
「歐洲瓷器除了在瓷器上手工作畫外,『畫』本身就涵括了歐洲的人文藝術史。中國瓷器重視『意境』,隨意幾筆就代表某一景致,而歐洲瓷器卻是強調畫中的『寫實』。」顧為智說,18世紀以前的歐洲藝術,題材不論是肖像、風景、花卉等實際事物,呈現在畫上或瓷盤上,無論光影或構圖都是表現寫實風格,但這種寫實風格卻是以「美的事物」投入作畫題材。

【藝術商品須工藝】
「台灣藝術的觀念也在轉向,以前我們稱藝術為美術,注重其中的工藝,但現在全世界的藝術都在強調『創意』,所以藝術可以是很『醜』的東西,但在創新的過程中,基本的工藝技術也開始沒落,台灣也是如此。」

顧為智認為,工藝的養成需要歷史孕育,因此,歐洲先以工藝發展藝術,美學才興起,但台灣則是先發展藝術美學,「現在都強調創意,不管在中國或是西洋都在強調創意,」因此,台灣瓷器藝術若要發展成為「商品」,就必須加強造瓷工藝。

「台灣瓷器需回歸『消費者的認知』,以帶動瓷器市場的風氣才是關鍵。」陳育平認為,歐洲瓷器文化與市場活絡,已讓民眾累積一定的美學意識,他們的瓷器工業更擁有完善的制度化,因此民眾對瓷器產生高度認同,甚至認為擁有瓷器是一件「好的禮物」,但台灣並沒有這種文化。

「產品風格與技術本位也不同。」陳育平說,台灣瓷器工藝也不差,例如八方新氣或法藍瓷的產品,都強調不同的東方人文與精簡風格,技術與色彩雖沒有歐洲瓷器來的豐富,但歐洲有很多拍賣會體系,運用市場炒作,培養了許多欣賞瓷器的民眾共襄盛舉,社會審美意識之豐富,瓷器也會不斷被關注,買氣也會提高。